扬州:从“运河时代”向“长江时代”跃升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05日 17:30 财经界 | |||||||||
——专访扬州市委书记孙志军 孙志军,湖北武汉人,从武汉交换过来的干部,曾在武汉大学当过老师。2001年到扬州就任现职。他很有激情,有关扬州的各种数据好象印在他心中,谈起来是如数家珍。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的吏治之严,无论是招商引资的指标还是官员的绩效考评都有严格的评价体系,在他手下当差不易。
《财经界》:扬州对新一轮沿江开发是如何定位的? 孙志军:首先我想简要地介绍一下扬州的基本情况,2003年扬州GDP 645亿,增长13.4%,是1995年以来的最高增幅;财政收入72.9亿元,增长30%;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4.8亿美元,增长90%;利用民资120亿元,比2002年增长1倍以上。我们的整体经济总量提升了,人均收入也增加了,整体情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我们一直强调注重实际效益的协调发展。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在经济指标增长的同时,2003年扬州获得了国家级园林城市的荣誉,在江苏省13个市中,又被评为2003年惟一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我们在布局沿江工业板块的同时,也积极推进沿江生态农业的开发。 2004年我们又遇到新的发展契机,一个是省里沿江开发大战略,确实提供了好的机会;第二长三角成为实际利用外资主要的聚集地;第三就是2004年4月18号扬州将通铁路,同时开通北京、上海、武汉、广州、西安5条黄金线路30列车,是长江北岸铁路客运的枢纽。今年10月1日跨长江连接镇江、扬州的润扬大桥也将全线通车。 2003年我们在沿江基础设施总投入已超过25亿元,今年又有铁路、大桥通车的交通优势,所以我们的定位是:把沿江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产业聚集的承载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构建沿江现代经济走廊和现代城市走廊,使扬州成为长三角地区实力雄厚、人文发达、生态优美、特色鲜明的区域中心城市。我认为扬州在未来3-5年再造一个新扬州,实现从“运河时代”向“长江时代”的跃升是没有问题的。 《财经界》:扬州作为苏中经济板块的重要成员,如何在沿江开发中协调好与上海、长三角及沿江其他城市的发展? 孙志军:沿江开发必须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变行政区域为经济区域,推进资源和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的一体化。扬州在联动开发的思路上是东接上海、西靠南京、融入苏南、市县联动。重点做好“4个对接”:一是交通对接。加快铁路、大桥的建设,尽快形成以上海、南京为中心的2小时、1小时都市圈;二是产业对接,与上海、南京的经贸合作要更紧密;三是园区对接,扬州仪征化学工业园已挂靠南京化学工业园,我们要强化园区规划的联动机制,共同打造宁扬化工产业带;四是体制对接,仪征化学工业园作为南京化学园的专区就是一个体制创新,这大大提升了沿江市际间联动开发的层次。 《财经界》:扬州的发展确实如火如荼,您认为政府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孙志军:从上到下,我们提出来要聚全市之力招商引资。主要经济部门官员不仅有指标,有压力,而且有奖励,按照规定可以奖励10万元以上。但还要考核,第一年完不成任务要汇报情况,第二年完不成任务自己说怎么办,自己不说怎么办就离开岗位,这是第一条。 第二有明确的招商引资的措施。比如扬州市经济开发区,2001年招商引资到账2000万美元,我们就调整了园区的领导班子落实具体措施,2002年引资额超过1亿美元,2003年超过2亿美元。 第三就是有考核,也要创造条件。我们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2003年一年基础设施沿江的投入,相对于过去10年总和的10倍。 第四招商引资要舍得把有回报的项目推出去,舍得把比较好的资产拿出去跟人家重组,而不仅仅是甩包袱。比如亚星股份,2003年与格林柯尔就进行了成功重组。 同时我们对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公开评选,我们设置10个方面的人打分,包括企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领导干部等。三个最不满意单位公开点名登报,如果第二年再不满意,局长就得免职。只有全面树立服务意识,才能真正改善投资环境,使外来资金落地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