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南方周末》:调整结构助动 广东经济发展加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04日 10:26 南方周末

  《广东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勾勒了广东工业所面临的优势和困境——大而不强。调整结构将是广东加速的助动器

  □本报记者 王媛

  改革开放20多年,广东的工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多年来,广东水、广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东粮、广东服装、广东家电等“广东造”,风行大江南北,行销世界各地。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锤炼,广东从经济落后的省份,一跃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已占全国的九分之一。

  2002年,广东省实现工业总产值18909.91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91.55倍,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4.79%。而工业增加值自1996年、产品销售收入自1997年首次超过江苏后,已连续多年排在全国首位。同年,广东规模以上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49.83:50.17,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并形成了电子信息、电子机械、石油化学三大新兴产业和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饮料三大传统产业以及森工造纸、医药、汽车等三大潜力产业共9大支柱产业的产业结构。

  但广东人不满足于此。素以务实著称的广东人邀请国家八大工业权威部门,耗时一年对广东工业摸底,并完成350万字的《广东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报告以打造世界级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对九大产业的优劣势和竞争能力逐一分析,从中找出差距,调准发力点。这一报告将对广东的工业布局、产业升级影响深远,推动广东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再迈一步。

  海边的工业

  从华侨陈启源1872年在广东南海一个叫做简村的地方创建中国第一家缫丝厂开始,广东的近代工业迄今经历了132年的历史。

  与中国绝大部分工业城市不同的是,在过去的100多年中,广东工业的发展依托着一根不可替代的纽带——海外市场。

  位于太平洋西北角,南临南海的地理位置,使广东有着天然与外界联系的优势。有古以来,广东人就有下南洋的习惯,尤其在19世纪下半叶为盛。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经济停滞不前,广东人为谋生远渡海外,融入了正在进行工业化革命的英、美、德、法等国家铁路修筑、金矿开发等行列,被称为“华侨”。

  留恋故乡的华侨们将织布、纺纱、制衣等工艺技术连同着他们在海外积累的资金带回家乡办厂,成为广东工业最早的形态。

  广东工业也因此从一开始就与海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工业原料、工业设备、技术人员以及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海外,就连生产的产品如纺织品、陶瓷、食品、五金制品也绝大部分销往海外市场。

  解放后,由于广东地处东南沿海战争敏感地区,国家没有把广东列为重工业投资的重点。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中国从苏联引入的156个工业建设项目中没有一个投向广东。因此,广东的工业一直以轻工业为主,直到2002年,广东的重工业比重才首次超过轻工业。

  而广东工业的真正腾飞却是从1979年以后。国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以及改革开放的政策出台后,广东得风气之先,利用区位优势和改革开放政策,大胆创新,迅速成为中国经济的排头兵,其模式主要是被称为“三来一补”的经济形式。所谓“三来一补”,指的是来料加工、加工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

  以东莞、顺德、南海、中山为代表的“四小虎”模式,率先在广东闯出了独具特色的新工业化之路。

  “三来一补”最早在距离香港最近的东莞生根。众多洗脚上田的农民将土地变为厂房,结合香港、台湾转移来的IT技术和资金,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资讯零部件加工制造基地。

  而在1980年代,“可怕”的顺德人却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引入港资,延伸出以美的、科龙、格兰仕为代表的顺德家电产业链,这正是名噪一时的“东莞模式”。

  中国民族工业发源地的南海则采取了“六个轮子一起转”。六个轮子指的是市、镇和城区、管理区、经济社、联合体和私营经济一起上。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智能家电、新兴建材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以地方国有企业向乡镇企业“裂变”的中山市,则形成了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化工、金属制品、纺织服装五大支柱产业。

  “工业化中期”

  在“四小虎”的带动之下,广东工业飞速发展。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照相机、微型计算机发展成为广东重要的支柱产品。一些专家们因此称广东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

  但1998年以来,山东、浙江、江苏、上海的工业增长速度先后超过广东。广东对这种状况保持清醒的认识。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明确的要求:追兵就是标兵,对手就是老师。

  随着过去所依赖的政策优势的衰减以及自身工业产业的转型,广东人的忧患意识与日俱增,下一步该怎么走,如何重新认识自己的竞争力成了摆在广东人面前的第一命题。

  参与起草《广东工业产业竞争力报告》的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胡军认为,广东的工业化还有很多问题要做。

  以东莞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电脑资讯零部件加工制造基地,表面上拥有了发达国家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电子信息产业,“但事实上它只是高科技产业的加工组装业,”胡军说,“就是一个木柄的螺丝刀换成一个电动的螺丝刀而已,加工组装的性质没有变。”

  胡军的担忧也蔓延到了整个广东工业。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对传统产业集聚的东莞厚街,中山小榄、古镇,南海西樵等专业镇的调查显示,在传统产业中,模仿、组装仍然是产品开发的主要模式,而关键设备和关键元器件如CPU、集成电路、通用软件等主要依赖境外。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教授朱卫平认为,核心技术和设备严重依赖进口的后果,一是高附加值为提供关键技术和部件的外方所有,我方主要获得微薄的加工费;二是生产加工难以完全独立,不但受到发达国家技术控制,而且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大。人们熟悉的例子是全球销量第一的格兰仕微波炉核心技术磁控板仍控制在日本人手里。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被认为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高。据统计,广东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一直徘徊在1%左右,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却高达2.5%-4%。与国内工业大省江苏相比,广东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数、科技人员数明显少于前者。

  当然,由此引发的广东工业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报告》指出,从产业结构来看,广东新兴的支柱产业量大但质不高,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广东工业的主体。广东总产值前5个行业中,与华东四省市相比,除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外,其余行业并不具备优势,甚至是劣势。

  此外,中低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主体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广东制造业总产值的70%仍然是靠中低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创造。

  从全球分工的角度来看,广东工业整体上仍处于全球化产业链的低端,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偏低。2002年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仅有22.4%,低于全国“九五”期间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有悖于高科技产业必有高附加值的普遍规律。

  缺乏行业龙头企业令广东与工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符。2002年,广东支柱产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营业收入位居前二名的TCL集团和华为技术,其营业收入均未超过山东海尔集团。而广东工业首强企业广电集团的营业收入仅相当于世界500强中最小的工业企业的83%。

  不容忽视的问题还有,产业布局小、同、散是广东传统工业领域,甚至是新兴产业中极为普遍的现象。例如产量居于全国首位的空调、彩电的生产力分布在几十个厂家。根据调查,珠三角中小企业新产品有65%来自于自主开发,合作开发比例低。

  即便是在珠江三角洲初步形成的IT企业群和家电企业群也受到了行政分割的制约。

  海内外压力

  《广东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得出一个结论是:广东工业产品虽然总量上全国第一,但与其他省市相比,没有任何综合竞争优势。

  在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对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五个省市从1998年至2002年的竞争优势系数比较中,广东排名最后。

  事实上,不仅是华东四个工业大省(市),正在崛起的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和正在实施振兴计划的东北老工业基地都对广东形成了挑战。

  从区域角度来看,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轻重工业发达,其纺织、服装、机械、电子、钢铁、汽车、石化等制造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并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以杭州为副中心的南翼区域和以南京为副中心的北翼区域的“一核两翼”发展模式。

  而沉默了多年之后的环渤海经济区也形成了以北京、天津两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双子星座”发展模式。

  由于辽宁、沈阳、黑龙江等地自建国以来便定位为发展装备工业、重化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并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级基地。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的实施,广东工业问题研究专家认为,这势必会与广东工业化的发展目标构成竞争关系。

  而广东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另一区域因素,是于2004年实施的“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但有专家认为,CEPA框架下的商品零关税制度,有可能导致少数港商将其在广东投资的工厂或关键工序迁回香港,对广东工业构成影响。

  更为严峻的是,广东工业正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

  在全球化的分工体系中,美国仍将处于国际分工的顶端,占有最有利的国际分工位置,发挥其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产品和新技术领域中的创新优势,主要从事最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而日本和西欧一些发达国家则发挥其在应用技术领域中的优势,主要从事一般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目前的广东和全国一样尚处于最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如果广东不加快向上一层次的‘大规模现代制造’攀升的速度,将会被锁定在产业链的低端。”朱卫平说。

  而全球化的另一个微观基础是跨国公司在全球投资的大幅度扩张以及其产品、技术、人力资源等遍布全球的分(子)公司之间的跨国界流动。截止到2001年底,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254家进驻广东。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势必会对广东本土企业造成极大压力。

  而对于广东本土企业而言,当前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反倾销。自1979年中国产品首次被欧共体控告倾销以来,我国企业遭到460多起反倾销指控。中国已被列为国外反倾销立案调查最多的国家。而广东作为出口大省,近期反倾销案例不断增加,但因缺乏应诉能力,以佛山陶瓷产区为主的被控企业无一应诉。

  靠什么打造重工业

  2002年伊始,广东省提出要发展装备制造业。所谓装备制造业是指为其他产业提供装备服务的制造产业,是发展重工业的基石。

  朱卫平提出,首当其冲要加快技术研发,加快研发人员的培养。但首先要解决研发经费短缺的问题。

  以掌握制造业核心技术为目标构造技术创新体系是专家们提出的主要对策。具体操作办法是建立一个以企业为主、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研究体制,以实用技术开发为重点,争取重大技术的点上突破,鼓励跨国公司在广东实现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的本土化。

  其次,广东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应以高增长行业为着力点,促进九大行业的协调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要集中力量突破通信设备、计算机系统设备、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新型电子元件和光电子器件研发生产的技术瓶颈,开发制造出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同时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使广东企业逐渐从加工组装环节向研发设计和营销品牌等环节延伸。

  解决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则是广东工业应对国内外挑战的另一个关键。专家们提出的对策是要培养大产业集团,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扩大国家鼓励企业联合兼并政策的实施范围;其次,尝试主动培育产业集群,最适合的是那些产业链长、中间产品交易量大、迂回生产方式明显的产业,例如汽车业和装配业;再次,是要协调大中小企业的关系,形成有一个核心大企业与一群服务于该企业而又各司其职的中小企业组成的协作体系。

  而加快“大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当前区域经济大讨论的一个热点。为消减珠江三角洲腹地不足的隐忧,广东省更于去年提出了“9+2”的“泛珠三角”设想,即一个包括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9个省(区)再加上香港和澳门的经济合作区域。人们甚至乐观地认为,以香港为门户,背靠中南、西南诸省,面朝越南和印尼等资源输出国的广东可以扮演区域经济协调者的角色,实现广东工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广东省长黄华华在最近举行的全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会上说,这项研究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工业领域最高水平、最权威的报告,当前全省各部门、各地市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尽快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提高广东产业竞争力的行政决策。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广东经济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