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查:农民增收的“亮点”和“难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03日 13:18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陈芳、宋振远 2004年新春伊始,“三农”问题不仅列入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两会召开前夕,新华社记者深入各地,调查来自基层的增收“亮点”和“难点”。围绕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民增收“路线图”,上上下下正为农所思、为农所谋、为农所忙,千方百计让农民兄弟姐妹的钱包鼓起来。 纯农户的希望——农民张永贵的“3+2”种养增收模式 在山东宁阳县东疏镇疏里村,记者听到农民挂在嘴边的一句顺口溜:“一个大棚三亩园,冬养蘑菇(或蛋鸡)夏养蚕,一年四季有活干,全年收入4万元。”这是对传统种植模式的一种创新,它的发明人是41岁的农民张永贵。 张永贵认为,不少外出打工的农民兄弟觉得种地不挣钱,主要是没有“经营农业”的市场意识,几十年一贯制地小麦、玉米两茬倒,以现在的价格,一亩地的收入除混个“肚儿圆”,也就够缴农业税的。 他说,开始,我在自家承包的6.5亩地上建起大棚,冬天养鸡夏天养蚕。后来,我发现两季蚕之间有一个月时间大棚“晾茬儿”,便琢磨怎么“盘活”。经观察发现:鸡长成要两个月,蚕出棚只需一个月。要是建成两个棚,雏鸡、小蚕各用一个棚,蚕出棚了,就把长成个的半大鸡放在蚕棚里养,这样,每年岂不是多养了4批鸡? 农民外出打工风风雨雨,一年多则挣五六千元,少时只有千把元,还常常被拖欠。而我在家种地,一年收入4万元,挺划算。 村集体的探索——小岗村要办“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1978年,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大包干”的序幕。但20年后,解决了温饱的小岗村农民却落伍了。到去年,小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130元,不及安徽省农民收入的平均水平。记者近日来到小岗村,听到一个好消息:村委会利用“小岗村”的品牌效应,正在注册安徽小岗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村委会主任严德友说,小岗村正与江苏张家港市的长江村及安徽滁州的几家企业酝酿合作,组建龙头企业,利用当地丰富的粮食、饲草资源,重点发展奶牛、波尔山羊、小香猪等特色养殖业,为农民增收开辟新路。 严德友坦言,小岗不能躺在“大包干发源地”的“功劳簿”上睡大觉了。传统农区的农民增收,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近两年村集体带领村民发展起400亩优质葡萄园,今年已进入挂果期,估计产量可达20万公斤,山东、南京等地客户签了收购15万公斤的协议。预计今年村民可增收70多万元。安徽小岗现代农业公司启动后,小岗村将告别单一的种植业,3年内人均收入有望达到5000元。 龙头企业“点粮成金”——“莲花味精”引领800万粮农增收 一吨小麦值多少钱?去年河南省市场价最高在1400元左右。而河南莲花集团却“点粮成金”,通过高科技延伸加工链条,使吨小麦产生利税520元、粮农增收40多元。 2月23日,记者在莲花集团参观了小麦加工的整个流程:小麦被送进磨粉机后,一路产出面粉、麸皮、淀粉、谷朊粉、糖渣、纯糖、麸酸、复合饲料、味精、复合肥等几十种产品。 去年这家企业转化小麦100多万吨,完成2.6亿多元利税,而且将当地千万亩商品小麦“吃干榨净”,使近800万种粮农民从粮食加工环节分享到“利润”。 “输出劳动力,返回创业者”——鹤山乡“打工经济”反哺农业 拥有农村劳动力近3万人的山东泰安市鹤山乡,常年有1.5万人在浙江、江苏等省务工,每年都邮寄和带回7000万元“工资性收入”,全乡为此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同时,这个乡的干部因势利导,开辟“返乡创业园”,利用务工者从发达地区挣回的“第一桶金”开发传统农区。 乡长许军说,几年来,全乡4家困难乡镇企业全部被返乡务工人员收购或承包,起死回生。同时,全乡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和小城镇建设民间投资,均实现快速增长,这其中80%的贡献来自务工返乡人员。 技能培训——如皋农民“插”上增收翅膀 2月26日下午,新加坡国际机场,怀揣职业技能证书的江苏如皋青年农民殷志刚一行35人踌躇满志地走下飞机,开始了他们异国奋斗的致富之旅。目前,如皋市已有2000多名农村劳动力走出国门,职业技能培训让如皋农民“插”上增加收入的“金翅膀”,去年农民纯收入达到3860元,较上年增长10.88%。 如皋市围绕市场实行“订单”培训,把对农民工的组织和管理“前移”至农村,通过县乡政府和农村劳务公司的介入,有组织地与用工城市的企业和管理部门“对接”,有效避免了农民工的盲目流动和欠薪、侵权现象,这与城市对农民工单纯的“末端管理”相比,是一种“源头治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全市已建立各类职介机构50家,其中具有境外劳务中介资格的就有14家,职介从业人员1500多人,覆盖机电、纺织、轻工、服务四大行业,就业工种达50个。 农民增收还需跨越几道坎 来自基层的农民增收亮点,让人们看到了解决“三农”的希望。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三农”问题积累多年,远不是几个口号、几个文件、几项改革政策和几千亿元投入所能解决的。尤其是全国农民人均收入连续7年低速增长,纯农户收入甚至出现下降,农民增收进入最严峻的时期。 农民增收的难点突出表现在:随着耕地大量被占,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尽管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但由于粮食比较效益低,一些地区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的积极性不高,有利于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从农村自身来看,则表现为“三个不适应”:农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不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不适应农民多渠道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需要;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不适应市场竞争特别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一些地方在农业税及附加外,又出现了新的“乱收费”,农民负担出现了反弹;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进城务工仍有诸多门槛和障碍,而一些地方又开始打“培训收费”的主意。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农林厅厅长刘立仁把城乡比喻为“人的两条腿”。农村这条腿短,经济就走不稳,就很难持续健康发展。如何推进中央各项农民增收政策的细化落实?人们对即将召开的两会有着殷殷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