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去年以来一直担心的通胀预期,在央行看来,今年可能会变为现实。
中国人民银行在日前发布的《2003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需要密切关注”。该报告认为,消费物价在2004年“即使没有任何新的涨价,全年物价上涨也会达到2.2%”。
央行的这份报告在其宏观经济预测部分里,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为标题,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并提出防止通货膨胀的警告。央行认为,受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和经济高增长的拉动,从2002年4季度开始生产价格就以高于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幅度快速上涨,其间受非典影响一度回落,但2003年9月份以后部分原材料和能源出现瓶颈制约,价格涨势迅猛。央行分析说,价格上涨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初级和中间产品价格涨幅高于最终产品,二是原材料购进价格的涨幅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三是生产资料价格涨幅高于生活资料。
由于受价格传导机制作用,生产价格的高增长能否最终传导到消费价格上,以至于形成全面的通货膨胀,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不过前景似乎不够乐观,至少央行是这么认为的。
央行目前的做法是,先从源头对付通胀,其基本手段是控制信贷规模。
对信贷规模的控制其实从去年就已经开始了,而今年银行新增贷款量则预计比去年减少13%。从控制信贷方面入手,实现抑制生产价格上涨的目的,是治本的做法。不过,正像央行所担心的,消费物价上涨由于有一年的滞后期,那么今年下半年消费物价能走到哪一步,谁也拿不准。央行目前的分析认为,预计2004年全年CPI将上涨3%左右。其中翘尾因素影响CPI上涨2.2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和政策性调价因素估计会影响CPI上涨约1.0个百分点。这是目前可以计算的CPI情况。但由于还存在难以量化的价格上行压力,包括今年经济和投资增长将导致物价总水平的进一步上升,去年粮食等食品价格涨价的滞后影响会逐步显现,再加上去年货币信贷高增长的滞后影响,所以央行对全年CPI的走势比较担心。
由此看来,央行应对通胀的重点应该在监控消费物价上。
与直接控制信贷规模来比,控制消费物价的手段比较间接,加息似乎是最有效的方法。有学者分析说,央行有可能在今年进行8年来的首次加息,而周小川提出的用各种手段控制通胀的观点,似乎也为加息打下了伏笔。从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1.98%的水平看,无论是全年CPI达到3%,还是2.2%,实际利率均表现为负数。一般情况下,实际利率为负,会刺激消费和投资。
如何抑制消费物价,是否需要加息,成为学界目前议论的热点。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袁钢明等认为,如果未来几个月,消费价格指数和投资继续快速增长,央行很可能进行8年来的首次加息。而花旗环球金融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认为,在当前通胀率保持相对较低水平、货币供应和银行贷款增速放慢的情况下,加息可能性并不大。
在我看来,央行一定时间内的确没有加息的必要。因为,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投放,也可以抑制物价上涨。在货币主义学派看来,通胀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供应量超出实际需要所致,而央行通过人民币升值,可以实现基础货币供应量的收缩。去年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11459亿元,通过外汇和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相抵,净投放基础货币8765亿元。央行认为,外汇占款投放是基础货币大幅增长主因。而造成外汇占款过多的原因是双顺差大幅增加,特别是一部分投机资金,预期人民币升值而流入,造成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增加,而基础货币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增大了流通中的货币量。
显然,减少外汇占款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让人民币适时升值。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就可以直接减少投机性外汇的流入,从而减少人民币占款,并进而减少货币供应量总额,抑制物价总水平。
而人民币升值的基本面事实上也发生了变化,人民币升值引发通货紧缩的可能性变得很低,而通过升值,不仅可以减少人民币基础货币的投放,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进口商品的物价水平。央行报告提出要密切关注物价走势,除了关注CPI,还要关注生产价格指数、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等。如果我们关注进口价格就可以发现,去年进口商品价格大幅攀升,在第3季度,进口商品价格上涨6.4%,其中投资品上涨27%,消费品上涨16%,中间产品上涨4.5%。这就是经济学家易纲所说的“贸易条件恶化”的。在进口增长越来越快,进口价格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让人民币升值,则可以抑制进口物价的上涨趋势,进而也可以进一步影响整体的消费物价水平。
也就是说,不用加息,通过人民币升值,可以消除短期内的投机性外汇流入,以减少基础货币投放;同时,通过抑制进口品价格,也可以抑制消费品价格水平的上涨幅度。
也许让人民币升值,是近期对付通胀的最佳办法。(作者:刘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