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统计公报变化的背后:树科学发展观 铸中国盛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2月29日 21:2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29日电 (“新华视点”记者 邬焕庆 翟伟) 在国家统计局2月26日公布的2003年统计公报上,人们明显感觉到了新的变化:在公布GDP数据的同时,把环境、资源、生态等单列出来;同时,适当增加了科技、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社会发展情况等。这些变化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资源等作为代价;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数字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社会进步的综合评价。

  然而,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导人的头脑和行动中,仍然存在着种种发展的“盲区”“误区”。纠正错误的观念和做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才能除弊兴利,铸就中国的盛世长安。

  发展,不能以牺牲百姓利益为代价

  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2004年“社会蓝皮书”中有一连串让人心感沉重的数字: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上升。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持续拉大,1995年是2.72∶1,2003年扩大为3.2∶1。2000年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年,我国仍有9%的成人是文盲。

  这组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经济发展了,还有不少人、尤其是农民没有很好地享受到发展的成果;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不协调,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在我们过去的发展道路上,不少地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率,不少时候是为了发展而发展,甚至牺牲了一些百姓利益。在‘为了什么发展’这个问题上,在一些人的心目中确实陷入盲区,忘记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最充分的实现和满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员陆学艺说。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也指出,单纯追求GDP的增长不是真正的发展。一个地方GDP增长再快,却大量增加“三无(无土地、无岗位、无保障)”农民,怎么能叫发展呢?如果我们不注重“三农”问题,不注重农民的收入问题和生活状况问题,很可能最后会落到所谓“有增长、无发展,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成果”的“拉美陷阱”里头去。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通过发展经济,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才是我们发展的科学态度。”陆学艺说,“惟有如此,才能让城市和农村中生活困难的群众过上小康生活,充分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积累下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开创发展新局面。”

  发展,不能挖断“子孙路”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但是,也让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我国每年沙化土地面积从1000多平方公里增加到2460平方公里;1980年我国人均耕地近2亩,2003年减少到1.43亩,在轰轰烈烈的“圈地”热潮中最近几年全国耕地就减少了1亿亩;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

  我们惊愕地发现:资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

  “拼资源换增长,牺牲生态环境来维持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模式已走到尽头,生态恶化、资源面临枯竭已经形成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雷区。”中央党校研究室赵杰博士认为。

  “科学发展观提出正是时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性。”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说,由于我国生态环境本来就具有先天脆弱性,如土地的人口载荷量接近饱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等,因此,如果不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发展的基本思路,在愈来愈恶化的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面前,我们的发展将走进死胡同。

  树立科学发展,就是要求在发展中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中央确立的科学发展观,及时提出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路并赋予了具体的内容。它的贯彻落实,必将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繁荣发展的碧水蓝天。”赵杰说。

  发展,不能再让“数字”出政绩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干部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怪现象——

  上级对下级的考核指标,主要以GDP为主,甚至成为领导干部升迁去留的惟一标准,出现了群众痛斥的“数字”出政绩现象;

  一些地方为追求一时的增长速度,脱离地方实际,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引投资,大搞“形象工程”“亮丽工程”“夜景工程”,给地方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

  有的地方不顾群众反对,大肆圈地卖地,通过各种手段“挤占”群众利益,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

  “这是在不正确的发展观基础上出现的政绩观的误区。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与发展观是密切相连的。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反之亦然。”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梁妍慧说。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然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一定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把积极进取精神同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梁妍慧说。(完)

  ( 稿件来源:新华网)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科学发展观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