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城 罗文胜 广州、深圳报道
倾“巢”而出
2月22日至28日,一个庞大的广西党政代表团来到广东,进行为期7天的访问,行程包括广州、东莞、深圳、珠海、佛山等五个重点城市。
据广西区政府主席秘书杨志勇说,代表团组成规格在广西属空前之举。由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书记曹伯纯带队,广西区委11个常委,留一人“看家”,其余10人均在代表团中,成员包括16名省级领导,区委、区政府各级重要部门以及14个地市级第一把手,整个代表团合计51人,加上46名工作人员,十多名记者,整个队伍达百人之多。
按曹伯纯的说法,这次广西是“倾巢而出”。
所为何来?在2月24日广西区党委、区政府于广州白天鹅宾馆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推介暨广西经济情况介绍会”上,曹伯纯抖出包袱:“(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去年11月提出‘泛珠三角经济区’构想,广西经充分研究,对这一倡议决定‘积极响应,积极报名参与’。”
这可以说是“泛珠三角战略”于去年底提出以来,所得到的最热烈的回应。
但广西并不是第一个回应的邻居。
早在去年11月27日,江西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吴新雄在出席江西赣州(广州)推介会时就表示,江西要率先主动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区,以积极、务实的姿态推动区域经济的合作。吴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构想,是一个立足发展、面向全球、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广东的好邻居江西省,将紧紧抓住这次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建设当中,主动接受珠三角的经济辐射,达到共赢发展的目标。”
湖南省常务副省长于幼军公开对媒体表示,湖南今后将主动接受粤港澳经济辐射,积极主动加入泛珠三角经济圈,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他将深圳视作“湖南第一出海口”。
福建省委书记宋德福提出了“构建三条战略通道”,表示福建将尽快融入“泛珠三角”。厦门市副市长黄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主动接受广东经济辐射是厦门求得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广西虽最晚说话,但却是最大张旗鼓的一个。在此次“串门”时,广西向广东提交了三份项目清单,一份是工业招商项目,一份是两广合作重大建设项目,再一份是产权招商项目。2月24日,广东、广西两省区签订了《关于全面加强两省区合作的协议》及一系列单项协议。根据合作协议,广东将在广西南宁市建设占地万亩的“广东工业园”、组建“广东街”、筹建“广东大厦”,联手开拓市场、推进产业合作、开发资源、推进企业兼并和重组、盘活存量资产、发展第三产业等等。
有消息说,在4月份,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张德江亲自带领的广东党政代表团,将隆重回访广西。而广西区也正在争取,将第一次“9+2”的联席会议放在南宁召开。
从“块块”的层面,广东省的四个陆上邻居省份全都表了态;从“条条”的层面,2003年10月11日,广东省科技厅与各省区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框架协议》。广东省交通厅也与8省区交通部门就交通网络规划衔接、省际通道对接、交通运输管理和协作等,达成了一系列合作的意向。11月,广东省与8省区之间,以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的名义,设立“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区”秘书长制度。
至少到现在为止,“泛珠三角计划”看来开局不错。
主动出牌
2003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首次明确提出了“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概念。他指出,要“积极推动与周边省区和珠江流域各省区的经济合作,充分发挥广东作为华南地区经济中心、中南地区对外联系门户和大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作用,构筑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广阔、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体系”。此后,11月3日,张德江确认并阐述了“泛珠三角”计划。
也许是觉得“泛珠三角”这个词不太准确,此后曾有学术界和媒体改用“泛珠江经济圈”的提法,但是最终,人们还是习惯称之为“泛珠三角”,以与小珠三角、大珠三角等等概念相对应。通常“小珠三角”是指广东省内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包括广州、佛山、江门、中山、珠海、东莞、深圳七市全部及惠州、肇庆、清远三市的一部分,而“大珠三角”则是“小珠三角”再加上香港和澳门。泛珠三角被媒体形象地描述为“9+2”,亦即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9个省(区),再加上香港和澳门。
一位长期观察粤港政经局势者惊异于空降广东不足一年的张德江,为何在此时打出这样一张具宏大格局的牌。他指出,“在全国区域格局的棋盘上,最近几年来,面对长三角的迅速而咄咄逼人的崛起与挑战,广东与珠三角显得左支右绌,疲于应付,以致网络上有人提出了‘珠三角失掉竞争力了吗?’、‘深圳你被谁抛弃?’等诸如此类的质问。如此积极而有力的出牌,在广东近几年来还是第一次。”
泛珠三角战略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出台的:其一,也是最主要的,就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上海及长三角的强势崛起,给广东带来极大的竞争压力;其二,2003年下半年CEPA的出台,促使香港与内地进一步融合,这给了广东一个机会翻牌,利用香港与内地的融合,重新夺回竞争优势与投资信心;与此同时,从政治生态环境上来说,出现了长三角与珠三角重新回到平衡的转机;第三,尽管如此,在CEPA框架出台、细则未定、准备实施的这半年时间里,“大珠三角”的概念仍未落地,广东与香港就经济一体化问题仍未展开实质性的谈判,除了交通衔接(珠港澳大桥获准立项)外,看不出有战略性的规划提出;第四,在“大珠三角”还未成形之际,又传出中央调查组来深及深圳直辖的声音;第五,香港又香了,国内诸多省份又重新热衷于与香港谈合作。
上述那位观察家说:“于粤港关系来说,广东此举既有为香港及珠三角拓展腹地的用意,向香港展示广东省推进粤港经济一体化的决心,又暗含以广州为中心整合华南区域经济的意图,可能逼使香港尽快进行大珠三角整合的步骤。于长珠两三角竞争态势来说,联想到摩根斯丹利的谢国忠的断言,‘长三角与珠三角,谁能带动武汉-重庆-成都一带中国腹地的腾飞,谁就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9+2’计划卡位的色彩无疑很浓厚。”
“泛珠三角计划”的吊诡
之所以说“泛珠三角计划”的提出十分出人意料,是因为从各方反应来看,这计划并非11个行政区之间讨论后的结果,9个省区里边有的积极回应,有的则仍无回音;至于那个“2”,澳门方面尚无正式回应,香港方面,虽有特区政务司司长曾荫权的回应,但香港政商学三界对泛珠三角概念并不怎么热情,素爱炒作的香港媒体也未热炒此一概念——这与广东媒体形成强烈反差。至少广东省未与港澳及8省区共谋。
参与泛珠三角计划制订的广东省社科院院长梁桂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甚至反对用“泛珠三角”或“9+2”这样的名词:“不要说得那么具体,圈定什么范围,不一定是9+2,5+2也可以吧,谈不上叫谁不叫谁,这是一个区域合作机制,谁愿意都可以参加进来。”
有意模糊经济圈范围的界定,至少表明粤省方面担心此举被人误解。毕竟泛珠三角提出半年以来,中央政府从未对此表过态,这与中央多次赞赏推进长三角经济圈整合形成对比。
泛珠三角另一吊诡之处在于香港的态度。至少从现状来看,企图将香港、澳门与小珠三角融合起来的“大珠三角整合计划”进展并不顺利,香港理工大学的陈文鸿教授接受采访时说,“香港社会对是否大陆化很敏感”。香港对融入珠三角的计划犹豫不前,而广州一直试图取代香港成为珠三角的“上海”,这使得大珠三角的整合十分困难。“大珠三角不完成整合,能谈什么泛珠三角的整合?”
中国社科院的牛文元研究员断言道:“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为了分享发展红利——过去我们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分享改革红利,现在则进入了分享发展红利时期。”
那么,8省区和2个特区能从泛珠三角计划中分享到多少发展红利?这也许是泛珠三角战略成败的关键。
除此之外,广东省如何处理它自己的三翼落后地区(粤北的韶关、清远地区粤东的梅州、河源地区粤西的湛江、阳江等地)发展与带动周边省份的关系,也将考验泛珠三角计划。
在互联网上,有评论者激烈地指出:在过去十多年里,广东省将大量的资源用于促进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迄今珠三角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还未做完,而对三翼落后地区就较少投资,这使得三翼地区与珠三角的落差不比广东与邻省之间为小,“倘若珠三角连这些地区都带动不起来,又何谈带动整个南中国地区?”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自己也直承:粤西、粤北落后地带也存在振兴难题,“广东财政也不是富得流油,可以敞开口子使用”。
香港理工大学陈文鸿教授说,“9+2战略上是正确的,在宣传上可跟长三角对抗,但是不容易做。”
中山大学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教授认为,从市场扩大来说,广东本身尚不饱和。在这种情况下,产业转移可先转移到广东北部山区、东西两翼,而后再兼顾各省的看法。讨论“泛珠三角”,应先对广东商品覆盖面、投资覆盖面、广东与周边省区的经济关系进行分析,遵循“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的顺序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