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忠平 成都报道
2月3日,四川省政府和重庆市政府签定了“1+6”协议:在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下,进行交通能源、旅游、广播电视、文化、农业、警务联勤等方面的合作。
那天是正月十三,重庆市党政代表团共来了100多人,汇集了市主要委、办、局和近
郊9区以及开发区的负责人。
重庆伸出橄榄枝
事实上,川渝先前也有大规模高规格的政府间访问,但都没有实质性结果。
而“这次不但签定了省市级合作协议,还有部门协议——至少这是前所未有的”。川渝合作的亲历者和推动者之一、四川省社科院学术顾问林凌教授说。
据记者了解,“1+6”方案的出炉前后不到1个月,所有的部门几乎都是在10天之内就完成了方案的初步建议——橄榄枝是重庆方面主动伸出的。
四川省发改委办公室副主任方跃告诉记者,春节前,重庆向四川提出了“1+2”协议——“1”是指双方合作的框架协议,“2”指旅游、交通能源基础设施项目的合作。显然,这是川渝目前最需要加强合作的两块。重庆王鸿举市长曾表示,旅游业四川占优势,工业基础重庆比四川好;2003年7月,在重庆四川经济合作座谈会上,重庆市副市长童小平就旅游资源开发、交通能源建设等方面合作事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
重庆市发改委外联处徐进处长向记者表示,为了体现川渝全面的合作,“1+2”方案经协商最后形成了“1+6”。
拿共同推进重大交通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合作协议来说,双方的发改委将联合加快嘉陵江的渠化工作,共同争取将成渝公路环线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等。
另外,两省市交通部门还开始联手研究几条高速公路的客运运力组织、运行管理方案等,以求解决和避免原来成渝高速公路各自投放运力导致的恶性竞争等问题。
分疆而治七年之久的川渝,从商界融合、学者讨论走向了“来不及和风细雨”的政界。
国家“有意”撮合
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重庆市长王鸿举认为重庆的发展还是很慢。
这是因为在川渝两地之间存在着“有形和无形的壁垒”。王鸿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就是要通过川渝合作,冲破这些壁垒的束缚,使我们的发展势头更猛。”
神女有情,襄王亦有意。“1+6”协议正是双方一拍即合的产物。
除此之外,成都市政研室邓立新认为,“国家现在是有意在推动两省市的合作”。这个“有意”,就是在国家发改委中标的“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课题”,该课题被纳入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林凌教授告诉记者,国家编制五年规划在全国范围招标,是50年来第一次;国家在五年规划中制订跨行政区的经济区规划,也是50年来第一次。
不可否认,“成渝经济区课题”对川渝合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首先明确了成渝是西部唯一的一个连片的重点区域,无论是自然条件、经济总量、工业基础、城市布局等都有相当基础。如果说东北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那么中国再出现第五极、第六极的话,那就是成渝地区了。
该负责人还指出,经济区规划要打破行政区划,超越行政区范围,从整个国家利益出发来看问题。成渝经济区不要再重复长三角、珠三角已经出现过的问题。
林凌教授告诉记者,根据初步研究,这个经济区大体是自然地理上的四川盆地,它的边界可以形象地描绘成宝成铁路、成昆铁路以东;襄渝铁路、川黔铁路以西;成达铁路以南、长江以北,这四个边构成的经济圈。
据了解,成渝经济区的国土面积约占川渝总面积的1/2,人口约占川渝的2/3以上,GDP也占川渝的2/3以上,城市达25个。
另外,发改委该负责人还指出,区域规划要避免搞成具体的产业规划,产业规划是市场主体行为,今后让市场来解决。成渝区域规划,可借鉴德国、欧盟等国家经验。
成渝经济区的建设,俨然成为了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深化的突破口。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不排除两地政府借“1+6”协议在全国“两会”提出议案,影响中央宏观决策。
关键在成渝
以“1+6”为起点,2月3日,川渝两地的政府高层同时表示——为这次合作建立专门机构,进一步加强高层党政交往,“共同努力把成渝经济区打造成中国西部最具活力、最富吸引力和最有竞争力的增长极”。
“前景是乐观的,但具体合作中还会有很多困难。”一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两地高层对于川渝由来已久的矛盾,看得很淡,但中层大多是本地人,就很难说了。
双方合作中,该人士表示首先要解决的是两地的感情问题。此外,川渝在合作初期,该人士指出,矛盾将不可避免地在机制、税收、财政等方面显现。
重庆工商大学管理系副教授崔鑫表示,重庆、成都定位都是要做西南地区的信息中心、科技中心、商业中心。但若按照这样的定位,两个城市便由互补性城市变成了替代性城市,双方很难有合作。
川渝合作,关键是成渝合作。
2月4日,成渝党政代表团座谈会上,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以“天时地利人和”来说明成渝合作目前所具备的条件。如果合作就能“实现双赢”,“就有利于我们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联袂出击,抢先一步,快人一拍”。
至于成渝怎么合作,黄镇东还“特意”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共同争取国家支持;在产业协调方面,共同建立两地集散商品市场;在处理重大突发事件上,双方应建立应急联动机制等。
王鸿举则提出要“人畅其流、货畅其流、钱畅其流”;对于成渝的竞争,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则表述为“不挖墙脚不设阻碍,加强交流共同发展”的“竞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