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民增收问题的“地方特色”
前不久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农民增收问题的“一号文件”,为近几天陆续召开的各地“两会”,确定了一项重要的议题。北京市“两会”中,“三农”问题,尤其是其中的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确实成了最受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之一。
但同是关注农民增收问题,北京又有着显著的“地方特色”。应该说,北京作为一个以都市为中心和主要组成部分而构成的行政区划,比起那些“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其“三农”问题相对并不那么突出。去年,北京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11.5%,首次高于城镇居民的增加幅度(11.2%)。虽然这并不能说明农民收入问题已经解决,但至少让人看到城乡经济关系进入良性调整的希望。但是,随着北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急速扩张,占用农业用地就成了必然的趋势。在“两会”上有代表指出,政府征地、政府指定绿化等专门用途的土地和乡镇进行非农业开发占用农地,是农民失去土地使用权和支配权的主要原因。而无论是哪种原因,对“失地”农民的补偿,他们未来工作的安排,以及必要的社会救助和保障,都是北京未来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北京“地方特色”的问题。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既是生产资料,又是身家性命之所系。因此,征用农民土地或事实上取消了农民对土地用途的支配权,就必须在提供相应的经济补偿之外,为其提供就业机会或必要的社会救助保障。否则失地农民就可能陷入无地、无业、无收入的绝境。而这在道义上是不合理的,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则是危险的。
本届“两会”上,上述问题成为代表、委员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证明社会各个方面都已经注意和重视这一问题。同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措施、政策指导下,也有望得到更好的解决。但还是需要强调的是,除了各界的关心、政府的决心之外,应该向农民广泛宣传党和政府的农业政策、土地政策,让农民充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利益所在,并充分尊重发自农民自身的利益诉求,使各项新政策都能真正符合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而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在“两会”上,还是媒体舆论上,都是对农民的同情和为他们的呼吁多,直接来自农民的诉求少,这是需要改变的———没有谁比农民自己更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渴望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