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炎
倍受银行界瞩目的2004年中国银监会工作会议于2月10日至12日在京召开,除了全面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之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对外开放来推进银行业改革也成为今年银监会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会议上正式表态,银监会今年将进一步简化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程序,鼓励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参与中资银行重组与改造;而在设立新的商业银行方面,刘明康甚至提出今后在机构审批过程中,要将是否有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作为重点把握好的一个方面。
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已将引进合格境外战略投资者作为促进银行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思路。
众所周知,由于缺乏产权约束和有效竞争,我国银行业效率低下,不良资产比率居高不下。于是,建立民营银行的呼声四起,若干国内民营资本主导的商业银行也相继出现。
无庸置疑,国内民营资本主导的银行,产权明晰,采用商业经营模式,其效率远高于国有银行。然而,民营资本主导的银行盈利动机强烈,对外部制度环境的要求相当高。而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型阶段,存在着法制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社会信用机制薄弱等问题,银行业经营的外部制度环境亟待健全。在缺乏相应外部制度环境制约情况下,相当多的国内民营资本主导的银行存在着道德风险大、社会信用低、不良外部效应难以控制等问题。而银行运营的技术特性,又在客观上为若干民营资本主导的商业银行的短期行为提供了便利。因此,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银行业的民营化改革不能先制度而行。
然而当前银行业改革要求紧迫,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协议,自2006年起,我国将对外资银行提供国民待遇。因此我们无法等待建立健全的制度环境后再进行银行业的改造。由此,银行业改革的迫切性与其制度环境建设的长期性构成了银行业改革的现实约束。
这时,原来被视为我国银行业未来主要竞争对手的业绩优良的大型外资金融机构就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些外资金融机构既有强烈的盈利动机,又受自身所处国际环境的有力约束,关注其全球利益和长期利益,发生短期行为的风险较小。可以相信,将此类金融资本引入我国银行业,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强化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建立完善风险约束机制,从而更有力地推动我国银行业的改革进程。
基于以上分析,面对错综复杂而急迫的银行业改革形势,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外资从2006年开始进入我国,与我国银行业竞争。而应当从现在开始,利用在对外资银行实行完全国民待遇前,国内银行业所暂时享有的垄断资源,主动吸引境外合格战略投资者,将其转化为推动中国银行业改革的积极因素,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应对2006年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最终形成健康而富有竞争力的中国银行业。
当然,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追逐利润是一切资本的本性,尽管国际著名大银行和金融机构制度严谨、作风稳健,也可能钻制度的空隙,造成危害。因此,在引进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同时,也应对其经营行为密切关注,并在法律的框架内对其严格监管。
作为业界最高层次的指导会议,银监会会议精神将指导2004年银行业的整个工作思路,这意味着今年我国银行业引进合格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进程可能大大加快。
2003年12月18日,国际金融公司(IFC)、恒生银行、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有限公司宣布共同投资兴业银行,将共同持有兴业银行略低于25%的股份,投资总额近27亿元人民币。这是迄今为止外资在中国银行业最大的一笔投资,也是国内银行业一次引进外资股东数最多、入股比例最高的一宗交易。
相对于兴业银行而言,国内其他股份制银行,尤其是作为改革发展的先行者的五家上市银行,其引进合格境外战略投资者势头较缓。
在银监会的大力倡导下,以及同业迅猛引资势头的激烈推动下,相信包括上市银行在内的股份制银行,今年引进合格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步伐会迅速加快,其治理结构和风险控制制度也将因此得到较大完善。
(作者系大通证券研究发展中心金融高级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