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范迎春
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各地闻风而动。记者近日在采访中获知了一条重要信息:哈尔滨谋划以现代农业全面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力争每年将8万至10万农民变成城市人。为了对此事进行深入报道,记者迅速通过电话与有关部门联系采访,但费尽周折也没有达到目的。
记者首先把电话挂到了哈尔滨市计委办公室。听记者说明意图后,办公室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单位的对外宣传报道工作归机关党委管,你可以找他们。”
重复说了一遍采访意图后,机关党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你这件事情可能归社会处管,我告诉你他们的电话。”
按照机关党委提供的号码,记者拨通了社会处的电话。再一次重复了采访意图,对方回答:“这件事情我不了解,好像是有吧。我想应当是归综合处管。我告诉你他们的电话。”
综合处的工作人员回答得很干脆:“这件事你应当问办公室。”
记者说:“已经事先和办公室联系过了。”
对方沉吟了一下说:“但这事不归我们处管。你可以问城乡一体化办公室。我给你那里的电话。”
拨通了城乡一体化办公室的电话,记者有一种终于找到“真佛”的感觉。果然,接电话的工作人员仔细地盘问了记者的身份和意图后说:“这个情况的确出自我们的一篇调查报告,数字也没有问题。但是你如果要采访,我得请示领导是不是同意。但是他现在不在。”
记者询问可否先将那份“调查报告”传真过来,对方犹豫之后表示同意。半个小时后,传真到了,却是一份手写的便函:“我给您联系了一下,市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办公室的电话是82134×××。您要了解的有关情况请与该处×处长联系。如还要向我们了解什么情况,请挂市计委办公室84614×××转206,找×主任,由×主任协调计委有关领导为妥。”
记者依此拨打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办公室的电话,当时已经接近下班时间。×处长不在办公室。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询问了记者的意图,又索要了记者的电话后表示:“我跟×处长汇报一下,然后跟你联系。”
直到第二天上午也不见有人主动联系,记者耐不住性子,再次拨打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办公室的电话。这次接电话的人换了一个,对方简单问了一下记者的用意,说:“处长不在,开会去了。你这件事得问问组织部。”
记者随即拨打了便函上留下的另外一个号码,找×主任。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说:“×主任不在。”待记者说明采访的意图,电话那端说:“这事必须经过主任,我们说了不算。”
就这样,记者电话“漫游”了7个部门,耗时近一天,最后还是没弄明白事情到底归谁管。(据新华社哈尔滨2月16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