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三联生活周刊》:新一轮税制改革前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2月09日 10:20 三联生活周刊

  从2003下半年出口退税改革开始,中国新一轮税制改革便拉开了序幕。2004年,我国推进税制改革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将增值税作为改革试金石,将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向消费型。而在决策层的规划中,增值税改革试点还只是中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前奏

  记者 谢衡

  对投资征比较重税的争论

  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时任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长的许善达,在1999年举办的一次内部研讨会上曾表示,政府在1993年新税制设计中,最终选择了生产型增值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要对投资加以比较重税。

  所谓生产型增值税,就是在计算一件商品的增值额时,既不扣除全部固定资产,也不扣除折旧,课税对象相当于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纳税人因此税负较重。而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对各种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价格影响不会太大。但由于征税环节和征税对象发生变化,将大大降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成本。

  1993年时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是:治理通货膨胀,消除泡沫经济。1996年中国经济软着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需求不足逐渐出现。近几年来,国内的消费增长速度虽然不是很高,但至少比GDP增长速度不低。为治理通货紧缩,解决内需不足问题,国家实施了多年积极财政政策,每年国债发行量约在1500亿左右。然而,有统计数字证明,在2003年以前,国有投资增长速度达到了30%~40%,但是私人企业投资却是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政府投资并没有有效地拉动民间投资,甚至还对民间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

  “实际上,这中间存在一个悖论——积极财政政策是为了扩大投资、拉动内需,但我们的税制却是对投资征重税。而另一个现实就是因为政府投资在不断增加,就又需要财政收入的增加来支撑。对投资征重税极大地抑制了民间投资,反过来又导致政府开支过大。”中央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税收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桓说。

  许善达当时就提出,不能就靠政府这点赤字投资去支持需求增长,来维持整个国民经济运转。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把社会的投资带动起来,才是治本之策。他认为,回顾1994年开始征收生产型增值税前后,对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影响,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现行的税制结构,必须做根本性调整。在坚持市场经济税收原则前提下,要把税收政策取向,从治理通货膨胀、对投资征重税这个方向扭转过来。否则,以刺激投资需求为主要方向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难以见效。

  刘桓认为,这一轮税制改革还有一个关键就是,给企业以什么样的地位问题。“投资主体应该由政府逐渐转成企业,这已经是从上到下的共识。”他说。

  但财政部财科所税收研究室主任孙刚则表示,不宜对增值税转型促进企业投资的作用过分乐观。“增值税作为一种流转税,是企业垫付的税款,而不是企业最终负担的税款。增值税转型只不过是减少企业垫付的税款,使企业的现金流增加一些。”他说,“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投资主要是看市场情况,税负只是影响投资的因素之一,但不会是决定性因素。”

  而许善达却认为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他说,按市场经济的原则,任何一个时期,流转税都应该是购买者和供给者分别负担的。双方各分担多少,取决于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这才是一个比较好的税负解释理论。按这个原理,在通货膨胀时期,税负较多的由购买者来承担,而通货紧缩时期就比较多由生产者承担。

  但时至今日,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许善达1999年提出增值税应该转型时已有所不同。2003年民间投资已经启动,在政府准备开始改革这个税制的时候,防止一些领域投资过热和通货膨胀苗头的措施不断加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倪红日就提出,一定要密切关注在增值税转型的试点地区和行业,会否导致投资过热,引发通货膨胀。

  一个明确的信号

  “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是经济周期的问题,财税政策应该对宏观经济有调节作用,但不是决定因素。但是从微观上看,增值税转型对企业个体来说,意义却非同寻常。”刘桓说。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企业购买原材料、固定资产等所交纳的税金可以在产品销售时应交纳的税金中扣除,即企业在购买原材料和固定资产这一环节不交税或少交税。他说:“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减少企业负担。”

  许善达当时就表示,不是说所有的税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实际上,当时国家税务总局曾经做过测算,以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后1995年的数字为依据,再加上营业税,企业的税负至少是在25%以上,这还是相当保守的估计。

  1995年国家对于外商设备进口免税政策的一个反复,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生产型增值税对企业盈利和投资的影响。当时有一种意见,认为我国对外商设备进口免税政策导致税收收入流失太多,有关领导也表态,要研究取消外商设备进口减免税政策。“我是深知我们生产型增值税负担之重的,一下取消了对外商设备进口免税的政策,可能对已签约和未签约的谈判影响太大,这不是一句话的事。经研究,决定取消进口减免税政策。可取消不到半年就恢复了。为什么?因为取消后外商马上反映:我已经有投资,原来的设计、可行性报告等,都是按不征税做的。你现在突然又恢复征关税、征增值税,我就不干了。正谈判的不谈了,意向书也不来了。两三个月内,全国各地都反映外商发生变化了。后来国务院决定恢复减免税政策。”许善达说,“我们国家法定关税和增值税,税率是比较高的,都足额征就不得了,进口就无利可图,所以就减免税。”

  近年来,中国经济每年GDP增长大约在7.5%~8%左右,而每年税收增加使每年的财政收入都保持15%~20%左右的增长。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税收负担较重。税收的增长是好事,但不能给企业造成一定的负担。一般来说,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应该保持或不低于GDP的增长就可以了。而我们现在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大约为GDP增长的两倍。”刘桓说,“税收变化对于投资的影响是很微妙的,除了实际影响外,还有对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心理影响。一般来说,税收每减少1%,就可能带动GDP增长0.3%。”

  刘桓认为,我国税收收入的重点还应该向别的税种转移。现在政府的税收收入完全依靠一个税种,对增值税的依赖太重,约占整个税收收入的50%左右。“一个国家把税收收入建立在一个税种之上是很危险的,应该尽快找到别的税源。”他说。

  而从世界各国趋势看,税改是必然趋势。去年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一个数额巨大的减税计划,最后国会批准十年内美国减税3500亿美元。在美国减税的影响下,各国都纷纷推出不同程度的减税计划。

  税收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影响很大。“如果中国不进行税改,国内企业竞争力就会减弱,而入世后,国内的企业要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孙刚说。此外,刘桓认为,如果我们不顺应国际趋势减少税负,就可能影响我国吸引外资的能力,也可能促使我们的企业把生产投资转移到海外,最后有可能导致中国出现“空巢经济”。

  调整既得利益格局

  孙刚认为,这一轮税制改革,减税的幅度具体有多大还需要探讨。多年来我们国家一直追求财政收入的稳健增长,而税收的调整实际上就是利益格局的调整。“我们以前说对于已有的利益格局是‘不挤不让’,就是不影响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但现在这一轮税制改革进行,有的既得利益可能不受影响,但有的就不保了,如果全都保,税制就没法改革了,利益格局也就无法调整。”他说。

  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轮税制改革实际上意味着,从一味追求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到放水养鱼、藏富于民的税收征管思路的变化。

  孙刚认为政府改革税制是有“放水养鱼、藏富于民”的考虑。他说:“现在政府管的事、要办的事太多,每年财政收入增加多少都不够用,这个势头如果得不到遏止,不是好事。”而倪红日则认为,这次税改客观上是有“放水养鱼、藏富于民”这种作用,但主观上却并不是为了这个目的。“这一轮税改主要还是为了完善税制本身,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税制作为一种法规,一旦定下来以后就不能轻易更改,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转轨经济国家,制度转换时期决策层的制度预期不确定,就可能导致对于立足于市场经济体制环境的宏观经济政策反应不力。对此,刘桓认为,税制决策者当然会力求税制能够和经济发展相吻合,但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会因为税制改革而受重大影响。“税制是一种法规,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在经济基础变化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推动上层建筑发生改变。所以只能是随着大的经济发展,税制作相对主动的调整。”他说,“税制改革的延后是正常现象,当然也需要制定的时候有一定的前瞻性,但不能超前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否则会对经济有不利影响。”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也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总要植根于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并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做相应调整。实际上,有关决策者已经意识到,若不对税收制度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税收制度肯定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但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反对之声,主要是惟恐税收收入因此减少或税收收入增幅因此下降。问题是,因财政减收的担忧而搁置拟议进行或亟待进行的税制改革,终归不是长久之事。而且,将经济社会发展因此遭受的拖累计入账册,从宏观层面看,很可能得不偿失。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税制改革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