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不清 2000余万城际移民提问原管理体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2月05日 07:19 中国青年报 | ||
据《新闻周刊》报道 新中国城市之间的迁徙可追溯到1994年,如今“城际移民”的数量大约为2000多万人。迁徙潮无可逆转,能转变的只有政府管理模式。 这种变化的萌芽,在1984年。那年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让习惯了“一亩三分地”的农民们放下锄头,纷纷涌向城市。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的流动人口200多万人,随后,短短几年内就翻了10倍,现在已经达到1亿人。 而城际间的“移民”,比城乡之间的迁徙晚了10年。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副主任段成荣回忆,这种城际间的“移民”形成潮流,是从1994年左右开始的。如今,全国城际间的“移民”人数大约在2000万左右。 “移民”当中,大部分是低端层次的流动,只有一小部分是高层次人才的流动。比如,来自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2年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约286万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9.3%,有26万人;而上海2000年流动人口普查的结果则是:在387万外来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3.7%,约14万人;深圳人事局提供的数字是:2002年年底,深圳暂住人口364.8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占6.3%,约23万人。 “虽然总体数量不多,但对于城市的发展却是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段成荣说,“很多人会比较关注他们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其实,更重要的是流动给城市带来的交流。不同地区的人不断交流,是一个彼此取长补短的过程。” 和进城的农民工一样,这些高层次移民同样也给政府带来了管理上的不便。比如,某个人的户籍在河南,但河南却根本找不到这个人;他在北京长年生活,北京却根本没有这个人的记录。 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原有的管理体制已经落伍。“政府其实很关注城际间人才的流动现象,但这方面的研究做得很不够。”段成荣认为,“现在的状况是,城际间人才流动的基本情况都没摸清楚,基础资料太缺乏了。” 从北京统计局的资料上,也可以看出中国这方面研究的粗糙:在对外来人口的“状况”一栏中,“来京目的”有“务工经商”、“随亲家属”、“学习培训”几个选项。可是这些来京闯天下的白领们该属于哪个范围呢? 当然,目前在北京、上海和深圳,乃至于中国更多的城市,正在相继推出对外来人才利好的政策。 对于来北京闯荡的人们来说,要想解决户口,除了找到一个有户口指标的单位外,考研不失为一条路。北京的政策是:如果研究生毕业有单位接收,就可以落户北京;如果没有,可以买指标。在北京大学BBS论坛上,就有人做中介,如果想在中关村买一个指标,2002年底到2003年初的行情是两万元左右。 在上海,办入沪户口,门槛就低得多,只要大学本科毕业生,有单位接收就可以办理上海户口。而同样的,在上海买一个指标,在2000元到4000元之间。 而作为移民城市的深圳,有户口的人是这个城市的少数,只占总人口的20%左右。并不是所以的人都想把户口迁往深圳。按深圳市人事局的说法是,深圳的入户指标每年都是用不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