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清查东北不良率 新旧账分离启二次剥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1月19日 08:21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杜艳 上海报道 春节前夕,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黑龙江省政府、商业银行及金融界专家等百余人齐聚哈尔滨,讨论同一个命题——金融机构如何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出力。 与会者的发言报告指出,摆在东北三省面前的,是“两高一低”的现实:一是国有经济比重高。截止到2001年年底,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国有经济比重分别高达78.2%、86.2%和87.2%。二是不良贷款率高。到2002年年底,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为17%、49%和5%;到2001年年底,东北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高出全国约12%。三是不良资产处置速度低。2001~2002年,黑龙江省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共核销呆账32.37亿元,仅占不量贷款的4.3%,占呆账贷款的27.7%;农业银行近3年来没有核呆;农村信用社自1998年以来也没有核呆。 “不良资产的沉重包袱,已经严重抑制了金融支持功能的发挥,要振兴东北必须先解决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巴曙松博士说。“无限期白条”之困 曾经为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功不可没的商业银行,如今正为巨额的不良贷款受煎熬。 “从东北的三个省看,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率约在40%以上,全国不良率排名前三位的省份都在东北,其中辽宁不良资产的占比排名第一,占全国的47%左右。”东北某银监局的一位处长说。 而巨额不良贷款率的造成,主要缘于“历史的遗留”。 黑龙江省银监局局长臧景范介绍,该局曾对不量贷款的构成做过一次深入的调查。结果显示,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中,约有80%是1998年以前形成的,而且这一时期不良贷款的实际损失率约在50%以上。 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国有企业转制的成本。据悉,在黑龙江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中,发放的政策性贷款就达13大类90多种450亿元,不良率为96.2%。 截至到2003年9月末,黑龙江省国有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51%,这部分贷款的不良率为47%。在该省政府拟调整的201户资不抵债企业中,银行贷款余额为72.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97.2%。同期,辽宁省拟调整的230多户资不低债企业中,具体银行贷款余额不详,但不良率接近100%。 截止目前,国家还没有针对东北不良贷款的特点给出相应政策。 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樊志刚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东北地区未上市融资的大中型国有企业的长期借款几乎全部是银行贷款,而这些国企自有资金严重不足,偿债能力低下,有相当部分已经难以维持简单的再生产,银行的贷款成为悬在纸上的“无限期白条”。 樊志刚在研究报告中称,截止到2000年3月,东北地区在工商银行开户的4100户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流动资金合计3607.2亿元,而流动负债却高达4268.1亿元,流动负债超过流动资产660.9亿元,资产负债比例为118.3%,高出全国15个百分点。 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上半年,东北三省国有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217亿元,与其拥有的5000多亿元固定资产和1000多亿元流动资金贷款极不相称。“资金危机”正考验着国企的生存。 面对国企无力偿还的巨额不良贷款,商业银行陷入核呆困境。 “现在四大行已经连续多年出现亏损,亏损的原因除了受经营因素的影响外,主要是每年都要核销一定比例的呆账造成的。”臧景范说。 东北某银监局的这位处长透露,截止到2003年10月末,东三省四大行的亏损共计70多亿元,而这个数字相较2002年已经减少了50多亿元。 但是,面对多年累计下来的不良贷款数字,依靠商业银行自身核呆显得力不从心。 2003年,工行辽宁省分行共核销10亿元不良贷款,而同期,该分行的贷款余额为1400亿元,不良贷款率40%。摸清真实的不良率 “东三省有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不良贷款的底数不清,我们要解决金融机构的不量贷款,但迄今不知道真实的数额。”辽宁省银监局的一位人士指出。 辽宁省银监局的这位人士举例,有些大企业的银行贷款已经形成不良了,但是通过借新还旧,还是放在“正常类”的贷款项下,没有反映出真实的不良率水平,并且银行上报的账目也让监管层难以分辨其准确度。 “现在商业银行2003年的数据还没有出来,即使出来了,没有核查也不敢直接使用。”该人士透露,往年,有的商业银行过年前一天离核呆指标的完成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仅一天的时间,数字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项指标都圆满完成。 “这主要是牵涉到考核制度的问题。”熟谙个中原委的这位人士指出,按照各商业银行总行对省行的考核,只有完成指标(包括盈利指标、存款指标、各项业务的收益指标等共10多项内容),工资才能100%发放,完不成指标就要扣发风险工资,只发基本工资。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下,难免会出现银行的数字游戏。 根据某国有银行辽宁省分行的最新统计,2003年,这家银行的资产总额为926亿元,其中存款余额923亿元,比年初增加了107亿元,贷款493亿元,比年初增加了92亿元。按照五级分类制度,该分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09亿元(不包含大连),不良贷款率为22.16%,比年初下降了13.71%。经营利润为9.7亿元,账面利润亏损16.13亿元。 银监会曾于2003年10~11月对商业银行进行过一次全国范围的大检查。据东北某银监局的人士称,“检查的结果几乎推翻了商业银行原来填报的所有数字。而针对今年10月份东北出现的不良贷款上升的现象,银监会召开过一次通报会,认为东北不良率上升的原因基本都是以前隐藏数字的结果。” “最近我们正在搞调研,希望把东北不良贷款的具体数字清查一遍。”辽宁省银监局的一位人士透露。辽宁省的处置方案 “彻底查清东北的不良贷款的数额是一个问题,而商业银行现在已经暴露出的庞大不良贷款的处置难题更需要尽快解决,仅这些工作就需要用几年的时间来完成。”东北某银监局的一位处长说,以前国家并没有给东北特殊的政策来处置不良资产,事实证明,现在的处置速度非常缓慢。 最近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允许商业银行进一步采取灵活措施处置不良资产和自主减免贷款企业表外利息”等原则性指导意见,为企业和金融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机遇。 另据辽宁省银监局的人士透露,辽宁省省长薄熙来已经与各国有商业银行总行行长就联合处置不良资产的问题进行过探讨。对于一些已经名存实亡的企业,辽宁省希望采取政府打折购买的方式,将国有商业银行对地方国有企业全部或部分债权转移为地方政府股权,然后由各银行总行核销一部分的办法处置。 这位银监局人士说,上述不良资产处置方案,辽宁省早在2000年就已经上报国务院。按照方案设计,辽宁省共打包1009户企业,总标的200亿元,偿债率定为22%,也就是说,政府需要拿出44亿元买断银行的不良贷款。但国务院并没有核准该方案。“原因主要是政府一次性拿不出这么多钱,所以辽宁省政府希望通过发债或者再贷款的形式解决资金问题。”辽宁省银监局人士透露。 “现在究竟是采用核销的办法还是别的方式,(辽宁省政府)正在和商业银行的总行进行研究。”该人士说。 据辽宁省银监局人士透露,依照东北的实际情况,处置不良资产最好的办法就是核销,但现在不良资产的处置并不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总行,处置方案必须经过国务院的批准。“目前,辽宁仍然在积极地争取和做工作,希望以另外形式的自筹资金解决。”该人士说。 而对于东北处置不良资产中遇到的问题,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司唐元认为:“国家在金融改革方面应该付出的成本一定要付出、要付足。”并建议,在东三省实行国有企业资产债务重组改革的试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巴曙松还认为,对东北的不良资产处置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化解不良贷款,从投融资体制改革着手,改变投融资由行政决策所造成的投资主体不明确之问题;二是解决不良资产,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引入产业投资基金,加强和信托公司、担保公司、租赁公司等的合作。 黑龙江省银监局局长臧景范:用超常规手段处置不良资产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解决国企改革的问题,这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不良贷款率高居不下、经营多年连续亏损的东北金融业,对东北经济发展的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专家呼吁“振兴东北,必须先振兴东北的金融业”。 为东北金融业解困的核心问题就是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对此,黑龙江省银监局局长臧景范认为,必须用超常规的手段加快处置不良资产。本报记者于近日采访了他。 《21世纪》:你提出的超常规处置不良资产的含义是什么? 臧景范:超常规手段,是指按照温总理“四新”新形势、新起点、新跨越、新高峰的要求来处置不良资产。国家应当考虑到东北地区不良贷款的政策性、体制性成因,给予特殊的政策。 首先,允许商业银行进一步采取灵活措施处置不良资产,可在一定处置时期内兼有部分资产管理公司的职能,进行投资业务。对于因为体制性、政策性因素造成的不良贷款,国家应该专项核呆;对历史形成的各类不量贷款,应一次性清查亮底,一次或分次核销。核销贷款应该尽量采用国家拨补商业银行总行资本金的方式。 其次,由于东三省第一次剥离的不良贷款仅占了其应剥离的885亿元的不足一半,所以对于东三省第一次没有剥离完的不良贷款,国家应该对有盘活能力的政策性贷款进行二次剥离。 再次,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通过并购或参股东北的企业,参与不良资产处置,这个力度将是很大的。 《21世纪》:为什么要用超常规的手段来处置? 臧景范:一方面,因为我们用常规手段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进展缓慢。另一方面,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差异很大,所以上市的方案可能不是整体上市,而是像中石油一样分拆上市。假如东北不及时处理不良资产,就会被排除在上市的行列之外,影响到东北地区银行的竞争力,进而影响到东北经济的发展。 《21世纪》:对东北来说,实现不良资产处置的首要工作是什么? 臧景范:是加大力度核呆。但前提是银行体制要改革,必须建立不良贷款问责制。我们虽然倡导核销,但不等于国家帮助核销了银行就没有责任了。对于核销的贷款应当查清当年是谁放的,有没有违法违规放贷,如果有,就要严肃追究责任,这样才能防止道德风险。 《21世纪》:黑龙江省银监局对不良贷款处置的规划是什么? 臧景范:通过五级分类,真实反映不良贷款总量,争取一次亮底,新旧账分离,分类处置。 东北银行的不良贷款现在还没有见底,实际的不良贷款率可能还要高于现在约30%的比率,这是事实。今年开始实行不良贷款的五级分类制度,就是要真实地反映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的现状。五级分类后,不良率比四级分类大概要上升五六个百分点(有的行要低一点)。 我的观点是,政策性、体制性因素造成的不良贷款应该一次性亮底,国家应该认账;商业银行也应该认识到国家的财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一次性解决,亮底以后,新、老账要分开,实行责任分离,对于银行经营性问题和政策性、体制性原因导致的要分开处理。 外脑一年一个亿:国有银行暗战金融信息化 本报记者韩瑞芸 北京报道 尽管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暂时与中国的银行业擦肩而过,但它留下的影响难以让人小视。一种迫切的心理在银行界逐渐成为普遍共识——为银行的信息系统做长远的整体规划,升级甚至更换现有的核心业务系统,并与风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管理会计等更深层的管理应用结合起来,使银行既能达到或超过监管标准,又可放手创新业务。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3年,为请到“外脑”给银行信息化出谋划策,国内银行业已支付了超过1亿元的人民币。建行身后的科技智囊 近日,有建设银行内部人士向记者证实,该行已确定未来三到五年的科技应用总体规划,并制订了“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现代金融企业”的目标。几年内,建行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战略规划、资产负债管理、信贷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渠道管理、产品管理、营运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流程。 “到2005年,建设银行的信息技术应用将在国内市场同业中达到先进水平。”建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届时,该行将实现核心业务系统和产品系统版本的统一,建立面向经营管理和决策分析的管理信息系统体系,完成高端客户的信息整合、渠道整合和应用系统的集成,实现全行应用系统和数据的适度集中。 他同时认为,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上,随着中外资银行业务竞争的加剧,信息技术与创新活动日益推陈出新,新技术的开发和流通方式的周期越来越短,而面对同业复制手段的加快,开发者对新技术的垄断也变得越来越难。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顺应这一潮流,充分了解对手,全面展现优势,加快科技应用建设步伐,快速、及时地推出灵活的经营机制与多样的服务策略,已成为目前的当务之急。 在为应对外资银行竞争所制订的三到五年规划的背后,还隐藏着外资企业IBM的身影。作为一家具有金融咨询职能的公司,IBM将导演建行未来的科技化运动。为此,建行不惜一掷重金300万美元。 据记者了解,目前被国内银行邀请为“外脑”的金融咨询公司只有一家中资企业,绝大多数为外资企业。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金融咨询?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几天前,我与一家银行行长会面。他手里头有很多金融方面的应用系统可供选择,但这位行长就说了一句话:系统我不看了,大同小异,问题是,每个系统都称自己是参数化的,但关键是这些参数该怎么定?因为参数决定了银行未来的经营策略及其实施。是一百万、五百万、一千万,还是五千万?确定参数后,整个银行的操作、管理策略都会相应制订下来。”神州数码咨询公司董事曹志鹏向记者解释了咨询公司的主要职能。 或许,从金融咨询的重要性来看,IBM并不会亏待了这三百万美金。 知情人士介绍,尽管国内银行普遍有着庞大的系统研发队伍,他们仍然高价寻求与“外脑”的合作。工商银行在去年就曾做过类似的咨询项目,中国银行也正在实施过程中,国家开发银行正在重置其核心业务系统,毕博公司也曾为建行新一代柜面业务系统及综合前置系统作过前期规划。 “这些咨询项目少至几百万,多达三千万人民币。照此看来,每年1亿元的市场规模还是被低估的。”他说。资本充足率之虞 “早些年,各家银行都造就了庞大的系统研发队伍,几乎所有的业务系统、管理系统都是自产自销的。但也是因为这种小农经济的状态,使得银行现有的核心业务系统已经运行了五到十年,个别系统已经延续使用了二三十年,完全不符合新业务发展的要求。”一位在银行科技部门工作的人士告诉记者。 他表示,在今后的几年中,国内大多数的银行都将升级甚至更换现有核心业务系统,加强风险管理系统,以及包括人力资源系统、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系统等在内的管理和支持系统。银行家们也正对此抱着越来越积极的态度。 这种聚变是与外资银行竞争后的感想,也是银行业务创新的要求,更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暂缓在我国实施后的迫切之举。 2003年8月,银监会在向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提交有关新资本协议第三稿的意见时明确指出,考虑到目前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相对偏低,并且正在进行现代化改革的实际,中国将推迟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并将出台自己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从银监会的讲话可以知道,发展风险管理的技术是银行首要发展的方向,而新巴塞尔协议则是其中一项的策略。也就是不论采取何种资本监管手段,银行建立完备的风险管理技术,是不变的中心主轴。然而,正如银监会讲话中所提到的,受限于数据和技术的缺乏,中国银行业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有现实的困难。那么,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发展银行风险管理便成了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优利公司大中华区风险管理产品总监汪胜龙对记者说,“不可讳言,国内银行业发展全面风险管理确实存在一些瓶颈问题要去克服。” 一位业内人士直言国内银行界现有的风险管理系统之弊病。“如果我是行长的话,我就要知道银行的资本哪里去了,我还有多少资本,我所投出去每一块钱的资本回报在哪里,哪些业务能有多少赢利。但目前,所有的银行都没有精确数字。每家银行、每个分行其实都有很多资金,但是用得好的很少。”业内人士透露,正因为银行对每天、每个月的资本充足率变化没有足够的监控,既不能信心十足地放手干大业务,一旦监管标准有所变化,还可能导致不小的危机。 “1995年霸菱银行的倒闭事件就给了我们很好的一个借鉴。”汪胜龙认为。自1992年7月8日到1995年2月27日间,该行交易员投资日经225指数期货的多项部位,在面临日经指数崩盘的情况下,导致这家一百多年的银行宣布破产,最后被荷兰银行以象征性的一美元收购。其后,在英格兰银行提交的调查报告中指出银行倒闭的三大原因,即管理阶层不了解衍生性金融商业的特性;缺乏风险管理;缺乏内部稽核。 对此,西班牙银行行长、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主席卡如纳在2003年11月一次论坛上一言以概之。“为何我们要对资本如此关注?长期以来,监管当局将资本看作银行的最后一道防线。当银行风险管理尚不完善,准备耗尽的时候,资本可以吸收损失从而防范银行倒闭。但是当资本耗尽之时,银行将失去清偿力,最终,政府和纳税人将负责偿还储户的存款。” “银行都在提倡以客户为中心,但是,你的客户群在哪里?你的盈利能否核算到每个客户?如果一家银行能够核算到每个客户的盈利,那时候才真的是实现了以客户为中心。”曹志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