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行行长张光华:关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思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1月14日 10:26 中国金融杂志 | ||
广东发展银行行长张光华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这给国内商业银行无疑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但是,激烈的竞争往往也蕴含着创新和发展。 中国银行业的创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从整体上看仍处于较低水平:一是创新层次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创新业务种类选择与全行发展战略。从我国商业银行各种创新的基本情况看,商业银行在创新业务种类的选择上还存在着策略性考虑不足的问题。具体而言,目前国内银行的创新主要是对传统业务的重新包装及有限延伸,创新产品缺少系统性、针对性和高附加值。为创新而创新,重数量轻质量,重包装轻技术等现象比较普遍,增加了银行的机会成本。因此,创新目标与市场定位、目标客户的选择、整体营销等全行性的发展战略是否协调一致,是金融创新中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创新业务与营销。一项成功的创新业务离不开成功的市场营销。目前银行创新业务市场推广中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没有在目标客户选择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造成盲目“硬销”和厌恶性的“滥销”情况的出现。再比如,创新业务与传统业务之间的营销关系没有完全处理好,银行的整体营销效果受到削弱。在品牌的建立上,也存在雷同和跟风现象,许多中间业务新产品的命名比较类似。 创新业务与风险。国内银行对创新业务的风险认识还不够充分,所采取的措施还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创新产品的开发、审批和推出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风险管理机制和创新机制还不能有效协调运行,这就会造成随着创新业务的开展,银行在传统业务的风险外又承担其他额外的风险。 创新业务的成本效益核算。传统的财务会计以地理区域和业务单位为标准进行核算,无法以某项业务或客户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因此造成商业银行对创新业务的成本效益无法准确核算。由于缺少量化的效益考核指标,目前银行对创新业务的考核重点放在了市场份额和业务量上。尤其是中间业务创新,由于无法科学核算出各项新产品、新业务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以及机会成本,因此很难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中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深层比较与分析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业创新存在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差距。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大多数都是百年老店,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形成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了较为完善和健全的经营管理体制,有着明确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能够充分利用其全球化服务网络系统。而国内银行发展时间短,管理经验不足,人才素质不高,经营理念上长期形成的是产品主义思想,所提供的服务也比较单调,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和经营观念尚未牢固地树立起来。 信息系统上的差距。外资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实现了集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具有强大的业务处理、客户服务和管理决策支持功能,做到业务和管理决策有机结合、客户服务和信息分析有机结合,并已建立了完备的数据仓库。而国内银行业的数据集中应用程度不够,虽然主要的业务操作都实现了电子化,但各项业务系统大部分还处于分离状态,不同种类的业务使用不同的系统,兼容性不够。国内银行业信息管理系统,还处于以账户为中心的系统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系统转变过程中,数据仓库也有待建立和完善。 创新效果上的差距。外资银行的金融创新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体,方向明确,效果显著,可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其金融创新能及时得到全系统的营销策略和营销体系的支撑。反观国内,业务创新缺乏有效的手段进行市场调研,论证工作也经常流于形式,创新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对创新业务的营销也相对滞后,全行系统的营销策略和营销体系常常不能配合新业务、新产品的推出,“重推轻销”的色彩较浓。在创新业务的成本核算无法到位的情况下,对创新的成效缺少监督评价。 制约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因素主要有: 市场发育程度低,信用缺失现象严重。市场主体尚不完善,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居民风险意识不强,政府行为还有缺位或越位现象;市场客体缺乏;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银行,投资渠道和投资品种不多;市场信用基础薄弱,各经济主体之间尚未形成稳定的横向信用关系,导致金融工具的适用性下降。 银行内在机制缺位。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市场信息在银行内部的传递环节过多,导致信息失真和效率递减。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偏重于考核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对有关创新的指标考核占比过小,对创新职能部门不能形成科学的评价和激励。创新的整体规划还有待加强,目前的创新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高素质金融人才短缺。金融业务创新需要既通晓金融理论又具有丰富的金融实践,既熟悉金融业务又具有技术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国内高素质人才不多,影响到创新的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 科技水平不高。国内银行的信息科技水平支撑不足,影响了金融创新产品的进度和技术含量。 分业经营有一定的局限性。金融产品具有同质性,金融业务创新很多时候要贯通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但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种金融交叉业务的发展。 商业银行提升金融创新能力的路径选择 完善金融创新组织体系,对创新工作实行统一规划。该组织体系的任务是完成对创新业务的战略方向选择和具体业务的筛选。在战略方向上,业务创新应符合本行既定的整体发展策略和市场定位,在具体业务的筛选上,业务创新要符合收益与风险对等的原则,并分出轻重缓急及优先次序,最大程度地降低机会成本。该组织体系还要能理顺行内各部门在业务创新中的关系,推动全行创新业务的开展。 建立全面成本核算,加强对创新业务的激励约束。全面成本核算既要考虑到创新业务所占用的资本成本,又要考虑各项间接费用的分摊;既要能按地理区域或业务单位进行核算,又要能按单个业务品种或单个客户进行核算;既要能测算创新业务的固定成本,还要能准确核算可变成本和机会成本。在真实反映创新业务的成本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对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试行项目经理制,实行项目的量化管理。加强创新业务的风险管理。首先,在新产品的审批中要进行科学分类,从不同的业务口加强风险评估,在产品推出后组织相应的跟踪监督。其次,各种创新的表外业务所承受的潜在风险与传统信贷业务的现实风险应同等对待,如担保、承诺业务可能引致银行的垫款,所承受的风险并不亚于贷款业务,因此对同一客户名下的各种有关风险要合并计算。第三,创新业务的营销与管理要分离。这是风险管理中内部分工制衡的原则,我们应当遵守。 加强创新业务的营销。在创新业务的营销工作中,首先要特别注意建立良好的信息与反馈机制。创新业务推出伊始,最大的障碍是信息的严重不对称。通畅的信息渠道对于促进创新的推广和改进具有现实意义。其次,注意品牌的建立,品牌的定位应既能加强本行的整体形象传播,又能突出业务特色,避免与其他品牌雷同。第三,注意客户市场细分,锁定营销目标,根据客户的年龄、财产、交易频率制定不同的营销方案。这是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的具体实践。 加大科技投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首先,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的建设。除继续完善已经开发的电子化业务外,还应大力发展网上银行,突破时空限制。其次,推进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各种内部管理信息化系统,运用科技手段缩短管理半径,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迅速收集、储存各类信息和各种业务数据,为各项管理决策、考核和评估、分析和监控等提供依据,提高经营决策水平和效率。第三,积极推进科技和业务的整合创新。推行新一代业务综合系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过程的金融服务。同时,还应抓紧建设数据库,使银行管理实现由事后反映向事前控制转变,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切实加强银行间的合作 银行间的合作是加强银行金融创新的有效手段。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讲,行长联席会议已经成为加强战略合作的重要平台。从创新的角度讲,股份制商业银行间的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一是集合各行力量,开展重大创新项目的联合开发攻关;二是努力实现销售结算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等方面的资源有限共享,突破创新业务中物理网点不足的瓶颈;三是共同开拓、分享新的市场机会,带动创新业务。(责任编辑孙芙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