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经济学家对中国银行业改革表示谨慎乐观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1月12日 11:03 证券日报 | ||
花旗环球金融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对银行改革表示谨慎乐观 改革时间表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自去年三月成立以来就开始积极探询银行改革的各种具有可行性的方案,最近我们都明显地感觉到银行改革的步伐一直在加速。 过去十年来,占中国银行业总资产56%的国有商业银行一直是改革的重点。然而,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改革都只是取得了有限的进展。至少在资产质量方面看是这样,银行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改变。 这种状况不能永远持续下去。银行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下一步经济增长与改革的主要瓶颈。银行的状况不改变,财政将持续面对已经十分庞大而且还在不断增加的或有债务;利率、汇率以及资本账户的政策就不可能出现突破性改革;而如果资本利用效率不能提高,中国目前的高速增长能否持续也就成为一个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另外,中国加入WTO时已经承诺五年以后开放国内银行部门,到现在已只剩下两、三年的时间。 因此我们相信,中国的银行改革已经到了不得不采取更为系统并且激烈的措施的时候。也可能正因为如此,政府开始加速银行的改革。根据我们的理解,四大国有银行都将在2007年前争取上市。其中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则可能在2005年先走一步。 资本利用效率 尽管目前经济增长势头很好,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部门低效的现象已经成为很多宏观经济问题的根源。一方面,名义增长率与长期利率之间的巨大缺口表明中国的资本价格被低估。今年十一月份,中国政府长期债券收益率仅为3.3%,但经济的名义增长率则为其2.5倍或更多。这意味着资本过于便宜。我们认为成本和资本回报之间的差距,是导致中国过度投资的一个关键因素。廉价的资本同时也补贴了资本密集型产业而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是为什么最近几年GDP增长很快,但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却没有任何改善的原因。资本过于便宜有多种原因,包括利率汇率缺乏灵活性和资本不能自由流动。但这和银行不能在现有的市场内积极寻找最高回报、最低风险的投资机会的问题紧密相关。 另一方面,更为要命的是,前面所说的廉价资本的现象其实只存在于政府和国有部门。对于非国有企业和农户,资本的成本却惊人的高。目前官方一年期存款利率为1.98%,而一年期的贷款利率是5.31%。这为银行留下了大约3.33个百分点的利差。 然而,根据谢平和陆磊的调查,为了得到贷款,借款人需要支付的额外成本大概相当于8.8%的利率。换句话说,最终,借款人的利率大约要到14.1%,利差将达到12.1个百分点。即使我们假设8.8%的额外负担只适用于中国总贷款余额中的一半,其总量也已经相当于2002年中国GDP的7%。而这一部分资源既没有回到银行,当然也不会使存款人获益。它们或者是被浪费掉了,或者是落入了银行工作人员的腰包。 普遍存在的腐败问题,既揭示了改革可以给银行带来的巨大回报,但同时,也表明了推进改革的巨大困难。 减少呆坏账 从改变银行行为来看,推进更彻底的制度性改革包括上市是有积极意义的。尽管如此,在这些银行上市之前还有一些改革的主要步骤需要完成,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步:进一步降低呆坏账比率,理想的目标是15%以下; 第二步:调整银行的资本结构,至少提高它们的资本充足率到8%以上; 第三步:把所有的国有商业银行统统改组为股份制银行。 在过去的几年,这些银行努力降低他们的不良资产比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的呆坏账比率从2000年的32.9%降到了2003年9月份的21.3%。全国银行机构的平均呆坏账比率也已经降到了18.7%。 在1999-2000年,政府把1.4万亿呆坏账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到四个资产管理公司,但是不良资产的回收比率只有大概20%左右。政府可能不会把更多的银行呆坏账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这样银行需要承担更多的处置呆坏账的责任。目前银监会要求银行每年降低他们的不良资产比率2-3个百分点。 一些分析家怀疑官方的数据,但是,我们知道这些数据是建立在国际五级分类系统标准之上的,因此我们现在对官方的呆坏账数据有较高的信心。 我们最关心的是新发放的贷款质量如何,最近以来不良贷款的减少主要是因为银行大量冲消不良贷款同时大幅度增加贷款数额。但是这一坏帐比例下降的趋势能够长期持续下去吗?答案并不是很明显。 在过去的两年,银行获得了大量的利润,这主要得益于宏观经济的好转和巨大的利差。这样的情况帮助银行勾销了坏账。同时,银行也迅速地发放了大量的贷款。然而,新贷款中很大一部分进入了带有很大泡沫的行业,比如房地产和汽车行业。如果经济增长放慢的话,呆坏账比率下降的趋势会不会继续,目前还尚不清楚。 银行注资 从2003年年初开始,银行新一轮注资就成为一个热门政策话题。今年一月初,政府宣布用外汇储备注资国有商业银行的计划,金额为450亿美元,选定的银行为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并且准备让他们公开上市。 外汇储备是中央银行所管理的资产,用外汇给这两家银行注资应该不会对财政形势构成直接的冲击。然而,在中国,法律上讲,中央银行是国务院的一部分。用外汇储备注资以调整银行的资本结构的直接动机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在最近几个月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已经变成了中央政府的负担。它刺激了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投机行动,增加了外汇管理局管理外汇的难度;另一方面,外汇储备的使用并不会直接影响中国的财政结构,有可能的是,这不会增加国家债务。 然而,技术上讲,在银行接受这些外汇资本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这些银行的主要业务都是以人民币完成的,同时它们不可以将所接受的外汇转换成人民币,所以未来可能存在货币不匹配的问题。另外,一旦这些银行接受了外汇,他们也将承担汇率风险。我们估计,随着时间的变化,由于人民币很可能会升值,这些外汇资产的贬值会不会对银行资本带来很大变化,这一点还有待观察。 这样的注资对市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由于银行不可以卖掉这部分外汇,因此将储备从外管局转移到国有商业银行并不影响外汇市场的供求。而对国家外债的影响可能也可以忽略不计。在2003年,中国的外债总计有1868亿美元,在头11个月的出口大约有3900亿美元,在10月末的外汇储备达到了4010亿美元,一年的外债偿付却仅仅只有200亿美元,只占出口的4.3%。 对我们来说,要关心的不是用于注资的具体资产,而是资本结构调整的制度准备。在1998年,中国政府已经给四大银行注资2700亿人民币,并且分离了1.4万亿的坏账。当时的中央银行反复强调这是最后的晚餐。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不仅仍然需要加餐,而且还需要大摆一次宴席。 关键在于改制 在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对给国有银行再次注资的建议持反对态度,其根本理由在于如果没有彻底的制度性改革措施配套,注资只是浪费公共资源。这一点得到了中欧国家银行改革经验的证实,中国自己也已经有了清楚的教训。 当然,根据目前国有银行的状况,最终国家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来推进改革,这一点也是无须争议的。关键在于时机的选择,更准确地说,关键在于与根本性的改制相配套。 国有银行现在已经开始股份制改造的进程,其中设立汇金投资公司控制、管理450亿美元的外汇资本正是产权多样化的重要一步。可以预计的是,我们将很快就可以看到这些银行新的股份制体系。这将为下一步,或者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或者直接上市,做好准备。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对这一轮的银行注资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我们乐观,是因为我们对银监会的官员们有信心,他们理解问题所在、知道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有决心改变目前这种状况。 我们谨慎是因为,我们知道体制转型,尤其是建立信用文化,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虽然,公开上市是银行改革很重要的一步,我们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说这就一定能够把国有商业银行转变成优秀的银行。在国内的证券市场上,我们看到了大量的上市公司有很大量的问题。最终效果如何,我们尚需要拭目以待。(李方编译经作者本人校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