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战略储备计划悬念将解 三大问题逐渐清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1月11日 15:08 中国经营报 | ||
选址、资金、经营三大问题逐渐清晰 本报记者 崔毅 北京报道 备受关注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制度有望春节前出台。据发改委知情人士透露,目前,由中石油、中石化、中化三大集团及一些研究机构联合上报的制度草案,已通过发改委审批 由于去年国内外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伊拉克战争、国内持续“油荒”等),使得酝酿已久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提上决策层议事日程。而随着制度草案审批过程的深入,曾围绕这一制度悬而未决的问题也逐渐清晰起来。 储备基地选址——中石油、中石化、中化三大集团榜上有名 虽然这位人士以“此事涉及国家安全”为由婉言谢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但对于坊间流传的各种版本的储备基地选址方案,其态度明确:“目前,草案基本排除了实力不足的选址,除三大集团报送的备选基地外,其他均有可能落榜。” 事实上,此前,隶属于中石油的大连、中石化的山东黄岛、浙江镇海、中化的浙江舟山,已成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选址的四个最有力的竞争者。而江苏仪征、广东茂名、大亚湾、海南岛等地,也相继传出入选战略储备基地的新闻。对于这些竞争者来说,一旦入选,除会明显拉动石油下游产业的发展外,当出现持续“油荒”时,大量储备原油出库,还可平抑当地油价,并降低周边炼油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因此,争取入选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就成了各地政府、企业的当务之急。 “然而,战略储备基地的建设是一整套体系,不仅需要有竞争力的硬件设施,更要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和完备的管理制度,这些软件并不是一般基地所拥有的。”据介绍,虽然我国原油生产的三大集团(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中海油无论公司治理结构,还是管理体制的国际化,都明显优于中石油和中石化,但由于其位于沿海地区的油库规模较小,在成品油库存方面的管理经验不足等原因,此次草案中中海油参与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 另外,即使是目前中国专营成品油进出口的四大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化、珠海振戎),也未全部参与到战略储备基地选址竞争中来。虽然实力雄厚的振戎公司占据着“珠三角”的“天时地利”,但全公司不足30人的人力资本规模,显然限制了其申报储备基地的“后劲”。 储备资金来源——国家“买单”大部分 据悉,即使是达到中国政府“十五”期间建立第一期石油战略储备制度的目标(即:2005年前,建立相当于3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规模,约1500万至2000万吨),初期投入也将达100亿元人民币。 这笔钱由谁“买单”?企业界人士多认为,既然是国家战略储备,当然应由国家财政拨款,石油企业无能力、也无义务为此出资。 据一位参与此次草案上报工作的企业界人士透露,国家已原则上同意,中石油、中石化、中化三大集团以各自的油库、油库维护设备、相关配套设施、管理人员等作为建立战略储备制度的实物出资,而相应的管理体系、协调机构的建立及日常运作的成本投入,将由国家负责。至于购买1500万至2000万吨原油所需的巨额资金,也将由国家支付,具体支付方式,目前尚不得而知。 “但应该不会再次动用外汇储备,因为相比以注资中行和建行为开端的金融改革措施,石油战略储备制度的重要程度和所需资金都相对较小。”一位金融专家大胆猜测。 综合目前所掌握的信息,在全部石油战略储备所需资金中,国家投入将占很大一部分。 持续“油荒”有望缓解,战略储备可能无利可图 对于将要实施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对国内持续“油荒”的影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战略储备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只是纯粹的投入,专业、高效的战略储备经营管理,不仅可以相对缓解国内“油荒”,而且还可能有利可图。 事实上,世界许多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都是与石油期货及石油价格调控紧密相联的。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就从其高达三个多月的石油战略储备中提取了110万桶/日,投放市场,不仅使因战争而一度走高的石油价格得到平抑,而且,对于缓解战争初期美国所面临的暂时石油短缺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战略储备的管理及石油期货的经营,关键是人才。如此巨大的资金运用,一旦出现差错,损失不堪设想。”据介绍,1993年,我国曾试开石油期货,并考虑建立战略储备与之配合,但一年后便紧急叫停。因为当时赔多赚少,而且,极不规范的国内石油期货市场操作,已成为某些犯罪分子“洗钱”的工具。 然而,国外成功经验表明,由于战争或者石油输出国减产等原因,每桶原油的价格差在7~8美元左右,而在一定比例(安全储备比例)之上谨慎运用战略储备石油,选择最佳市场时机,投放市场,并配合相关石油期货操作,不仅可以明显缓解国内市场原油供应紧张形势,节约炼油企业生产成本,还可为战略储备管理机构赚取超额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