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
《孙子兵法》“势篇”有曰:正合奇胜。综观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可谓奇招迭出。从改革开放初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价格双轨制,再到渐进式的国有经济产权改革方案,都不是在一般教科书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工具箱中能够找到的“标准工具”。但是事实表明:明确了朝着市场经济制度发展的“正道”,再配上这些贴切中国国
情的“奇招”,封闭、管制的中国经济逐渐平稳、高效地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
今年1月6日,国务院公布了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向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补充资本金的决定。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同一天宣布,截至2003年12月31日,注资已经完成。笔者以为,这可谓宏观经济管理当局的又一项带有中国特色的“奇招”。
国外政府向金融企业注资并非没有先例,但大多是在金融企业遇到信用危机,甚至濒临破产的时候,政府为了防止恐慌,迫不得已而为之。中国这两家接受注资的银行尚未面临信用危机,按照官方的说法,注资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它们的资产负债结构、推动它们的股份制改革、帮助它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和国外经验相比,中国的做法更有些未雨绸缪的意思,不是等到金融机构发生信用危机的时候再救助它们,而是尽早地帮助它们摆脱旧体制的旧账,帮助它们改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进而从根本上减少金融机构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不仅如此,利用外汇储备注资国有商业银行还降低了中国外汇储备的存量,可谓一石二鸟。曾几何时,外汇储备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是衡量政府官员的政绩之一。时过境迁,日益庞大的外汇储备遭到了学术界的质疑,也成为外部经济攻击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口实。因为巨额的外汇储备意味着外汇市场上不断积累的超额供给,意味着中国外部经济的不平衡,有悖于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一些学者还指出,一路上扬的外汇储备意味着中国把自己的储蓄用很低的价格借给了美国等国。中国处于经济发展初期,正是需要资本的时候,把大量资本通过外汇储备的形式借给发达国家有悖发展中国家普遍的发展规律。除了国内的不同声音,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也成为国外学者挑战当前人民币汇率的重要依据。因此,利用外汇储备向商业银行注资,等于把以前大家认为收益低下的外汇储备激活成为能推动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活性元素,此谋不可谓不奇。
但是,无论是推进国有商业的股份制改革,进而降低中国金融体系中的潜在风险,还是降低外汇储备存量,利用外汇储备向商业银行注资都只能是短期的辅助性措施,绝非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政府这次注资行为让国有银行预期他们会得到政府无比强大的外汇储备支持,难免会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反正最终有政府在后面撑腰,银行也不会破产,管理层为什么不制造一些有利于内部利益集团的坏账呢?所以,注资的目的不单是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不单是为了减少商业银行坏账比率,只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通过注资得到推动之后,注资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毕竟,解决中国金融体系安全的根本途径是制度建设。
另一方面,降低外汇储备规模,最终也还是要从汇率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入手。汇率和外汇管制体系是出现问题的原因,外汇储备仅是其中一项结果。目前的汇率是10年前制定的,当时中国的生产力相对低下,很多商品需要进口。10年当中,中国经历了民营企业崛起,外资企业大量进入,国有企业改革也不断推进,很多以往靠进口的商品不仅能自己生产了,而且还大量出口。但与此同时,许多含辛茹苦的打工仔并未合理分享中国经济的繁荣,靠他们廉价出卖劳动力换来的外汇又通过国家外汇储备的方式变成了富国发行的债券,而他们自己的生活水准与10年前相比却变化不大。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