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春:博士,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室主任。1956年出生于江苏建湖县。1978-1982年在南京大学地质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读书四年。其后在江苏淮阴第二水文地质队和南京环境地质总站工作过。1992年博士毕业后到原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从事资源和减灾防灾方面的科技项目管理。1993年开始参与《中国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等国家重要文件的编写工作,并负责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第一批)的编制和实施。1997年调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领域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产业与政
策。毕业近20年来,在资源环境领域辛勤耕耘,共在国内外期刊报纸上发表各类论文60余篇,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前瞻》(中国发展研究奖一等奖)、《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北京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奖项的主要承担人员;也是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多个项目的国内咨询专家。
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已成为“五个统筹”内容之一。在水、能源制约经济增长问题日益显现的条件下,国家虽然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但资源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
能源、特别是电力紧缺的形势还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居民用电高峰时更是如此;水、土地、原材料等紧缺状态一时还难以缓解,这既是坏事,也是好事,可以防止无限制的低水平扩张,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石油进口增长不可避免,加之以现货贸易为主,中国成为国际矿产品市场的主导因素,但不是价格控制方:中国一进口,价格就上扬,中国优势矿产品一出口价格就下跌。
环境形势仍将是局部有改善,整体在恶化:城市特别是重点城市环境质量将有所改善,但整体上要下降:一是随着污染型中小企业的开工,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二是产业转移带来环境污染的转移:污染从城市向农村、从东部向西部转移;三是农村环境已经到了必须重视的时候了,由于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的使用增加了面状污染源,养殖、接受转移来的工业成为难以集中治理和监控的污染“源”,四是电厂用煤质量和脱硫工程进展现状,难以扭转酸雨扩大的局面。这些说明,实现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