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迈:1947年生,1981年毕业于北京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2年-1986年:北京经济学院贸易经济系教员、系副主任。1986年-1989年先后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农研中心)发展研究所市场研究室主任,农研中心联络室副主任,农研中心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流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1990年-1991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学习,获公共管理硕士学位。1991年-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兼政府系副研究员。1993年-1995年:香港理工大学
中国商业中心高级研究员。1995年至今,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任研究员,担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兼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等职。同时,他还是国际劳工局全球化社会影响问题世界委员会成员。1998年因研究工作贡献政府给予特殊津贴。
2003年四季度中国粮食价格的上涨,引起了各方的关注,2004年粮食供求形势如何?粮价会不会象1993年那样大幅上涨?
中国的粮食需求增长缓慢,总需求相对稳定。而粮食供给则波动较大,它受到四个周期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国民经济的周期波动。当经济增长速度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时,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紧张,市场利率上升,农业投入品价格普遍上升,由于投入-产出的价格比不利于粮食生产,农民或者减少生产或者期待粮食价格的进一步上升。而当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时,通货紧缩的压力增大,投入品价格较低,如果农民得到收购方面的保证时,他们会相对增加粮食生产。2004年中国经济显然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对于粮食生产不利。
其次是粮食生产的周期变动。中国的粮食生产是台阶式的跳跃增长,产量每登上一个台阶后,因供过于求,产量会在该台阶以下徘徊几年。有分析认为,这种台阶式增长与农业新技术的突破尤其是粮种的改良有关。一批优良的粮食品种从试验到推广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因此粮食生产也呈现这种台阶式的周期波动,中国上一次粮食生产的高峰是1998年,因此经过五年的徘徊和下降2004年中国应存在一批新的粮食品种和相应的耕作技术,这对粮食生产是有利因素。
第三,粮食进出口的周期。中国粮食进出口的计划安排相对滞后,进口的高峰与产量的高峰以及出口的高峰与产量的低谷经常会迭加,加剧粮食供应的波动。过去几年中国都是净出口国,2000年至2002年中国净出口2792万吨粮食。2004年中国将会转为粮食净进口国,这将会增加国内粮食供应。
第四,粮食体制改革的周期。中国的粮食购销体制放放收收。当粮食供过于求时,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往往会放,让农民直接面对市场;当粮食供不应求时,为了保证市场粮价稳定,往往又会收,强迫农民将粮食交售给国有粮食部门。目前中国正处于放的阶段,只要不出现大的粮食危机,这一趋势不会逆转,但是如何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仍是这一轮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粮改因素不太可能成为刺激农民增产的因素。
由于政府已采取了有效措施防止粮食部门抢购粮食增加库存,停止粮食出口以保证国内市场供应,保证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估计中国2004年粮食市场将是基本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