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中国经济学家。籍贯:重庆。出生地:江苏。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1984年以来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改革》、《比较》杂志主编。曾在耶鲁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客座研究员或客座教授。吴敬琏致力于比较制度分析和社会主义经济改革
的理论与政策的研究。他提出的改革应当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应当缩小国有经济范围,发展私营经济,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应当建立法治,实行宪政民主等主张,对中国改革有重要影响。主要著作有:《经济改革问题探索》(1987,俄文版1990)、《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合著,1988)、《中国经济的动态分析和对策研究》(合著,1988,韩文版1989)、《论竞争性市场体制》(合著,1991)、《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1992)、《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1994)、《何处寻求大智慧》(1997)、《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1999)、《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2001)、《十年纷纭话股市》(2001)、《转轨中国》(2002)等。
对当前经济是否过热,经济界大致有三种不同的估计:第一种认为当前货币供应量适合于增加内需和抑制通货紧缩的需要;投资增长只会带来效益,而不会造成过热;对这轮增长要保护好,不应踩动刹车。第二种认为经济肯定出现了过热,主张采取适度从紧的总量政策,防止过热引起大起大落的经济波动。第三种认为宏观经济出现了局部过热,但还不能说是全面过热,正确的政策不是对货币总量进行控制,而是只对投资过热的部门适当降温。我倾向于第二种意见。
目前的总需求增长过快,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的。各地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热衷于投资建设产值高、税收多的大项目。投资需求快速扩张,是我国相对贫瘠的资源不可能长期支持的。经过一段时间滞后期以后,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失衡将会表现为通货膨胀。另外一种可能性是:过量供应的货币没有流向商品市场,所以不至于导致消费品价格的大幅上升,而是流到资产市场上,会通过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上扬和泡沫形成表现出来。日本泡沫破灭引致的金融危机和13年经济衰退留给世人以巨大教训,不能不引为鉴戒。
如果以上分析是正确的,我们除了采取短期调节手段尽力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努力延长经济扩张期外,最重要的是推进经济和政治改革,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以便在未来的长时期中实现能够持续的高速度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