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与美国同被彭博社评为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尽管2003年的数据尚未正式统计出结果,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从中央政府近期的举措来看,经济增长似乎有过快之嫌。在此情况下,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应该关注哪些问题?中外学者们几乎一致认为,能源问题将成为今年中国的经济大事。
进入2004年后,因石油需求及储备建设引起的石油缺口、大江南北的电力短缺、以及因工伤事故导致小煤矿关闭并进而影响到煤能源供应等问题,都有待政府拿出一整套方案。
自2003年10月以来,政府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措施,旨在控制支出,提高部分能源价格,以及改变信贷供应增长过快的状况。这些措施将限制部分行业的过度扩张,比如房地产和建筑行业,同时降低一些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对国有大企业构成的竞争威胁。
对政府的这些措施的评价是,它们基本属温和的措施,能够确保中国经济2004年继续保持大约8%的强劲增长。但同时,也有人指出,这些措施恰恰也反映出政府对高速增长产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担心。事实上,根据近20年来的政府行为,国家对经济过热导致通货膨胀的担心更甚一些。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一种微妙的境地,从现实情况来看,虽然在过去的2003年中,经济突飞猛进,但在新年之初,人们却不禁担心经济的过热问题,而对这种问题具有直接推动作用的便是能源问题,经济高速增长引起对能源的需求扩大,在中国能源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将推动能源价格上升,特别是电价的上涨,而这又反过来引起了物价的上扬,造成对通胀的担心。
另外,伴随着中国能源问题的是中国的投资需求问题。众所周知,投资需求会引起货币供应的增长,并进而导致物价的上涨,这将会进一步激化能源问题的矛盾。2003年前11个月中,中国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29.6%,大大推动了整体经济的增长。企业支出的快速增长对SARS后经济回到正常运行轨道是很有必要的。由于SARS造成外国投资者的退缩,所以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适时的作用。
但现在,经济开始较高速运作,企业出口订单增加,据统计,2003年前11个月,中国出口较上年同期增长了32.9%;进口增长了39.1%,尽管贸易顺差增幅减小,但经常项目黑字继续扩大。而前期稍热的经济增长又吊起了城市居民的消费胃口,部分产品的物价已经有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对投资需求的抑制是十分必要的。而事实是,由于经济高速增长,消费需求扩大。现在的关键是,这种消费需求的扩张是否会引起货币供应的实际增长?如是,则存在通胀危险。
2003年冬季来临前,中国的能源供应紧张问题已经格外突出。政府已经宣布从2004年开始提高电价,帮助发电厂解决发电成本上升的问题。国务院在近期公布的《白皮书》中说,为了提高国内的供应水平,中国将继续大量进口石油及其他矿产资源。进口的大量增长,反映出国内供给已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能源和天然资源的需要。结合上述对投资的分析,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政府今年将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放缓项目审批、限制土地使用等办法,在某些行业限制新公司的进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下调多数债券的回购折算率(利用国债抵押融资的比率)。这项技术性调整可以在不提高利率的情况下抑制借款融资行为。
尽管能源问题突出,笔者却认为2004年中国的经济前景仍有不少利好因素:首先是伊拉克战争的结束从中长期看将促进石油价格的下降,这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中国的能源压力;政府近期的一系列新举措已经开始给经济降温并收到实效;在金融领域,商业银行在2004年有可能大量上行,而且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法律地位已获默许,这些因素或许都有助于让中国克服因能源问题带来的影响。陈宜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