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年度烙印:政府主导并推动2003区域合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2月28日 15:41 粤港信息日报 | ||
政府从后台走上了前台,从被动走向了主动,成为主导并推动2003年区域合作的最重要力量 吴焰 总体而言,新一轮的长三角热,是资本先于概念,市场先于舆论,企业先于政府。推 但是,切开2003年的剖面,却显现出更为鲜明的年度烙印:政府的推动力量。 政府从后台走上了前台,从被动走向了主动,成为主导并推动2003区域合作的最重要力量。 区域合作推出一连串突破之举 区域合作在2003年,推出了一连串的突破之举,出现了质的飞跃。 春天与冬天的两轮高潮岁末时节,受强冷空气影响,江南一带已是寒风刺骨,阴雨连绵。这样的天气,并不适合出门。 不过,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市长韩正还是出门了。在上海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即将召开的前一周,他们带队北上江苏,南下浙江。 学习考察的报道还是那么程式化,不过,许多人从此举中依然感到了兴奋。 至少,浙江、江苏一些人心中积存的些许疑虑,因为上海市代表团的到来,被打消了。 8个月前,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省长吕祖善率领的浙江省党政代表团,由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省长梁保华率领的江苏省党政代表团,10天之内先后完成了对上海的学习考察。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访问,而是一次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共谋。 舆论普遍认为,正是以这两次访问为标志,政府从后台走上了前台,长三角区域合作由此掀起了新的高潮。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浙江与江苏对上海,只是单向的学习考察。因此,一些习惯用官场思维来判断的人,便多了一个疑问:上海何时对浙江、江苏作一次回访?在一些人看来,这俨然成为判断“长三角热”还能持续多久的重要指标。 所以,上海的回访,便有了不一般的标志意义。特别是,当他们回到上海4天后,召开的上海市委八届四次全会上,研讨的正是2004年的工作;而认为考察“深受启发、感慨良多”的陈良宇和韩正,业已开始准备组织区一级政府官员到江浙取经。 与其说,上海在年末的出访,是对春天里两位热情邻居的一次礼节性回应,使三省市高层互访最终如人所愿地画成了一个完满的“圆”,不如说,这预示着新一年更多的合作。 战略姿态出现重大调整 区域合作也在这一年里,上演了多年未现的一出好戏。 首先是上海的调整。 早在2002年初,上海高层的一个新提法就在周边地区产生强烈反响。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黄菊说,加强合作,服务全国,对上海来说,“是目的不是手段,是战略不是策略”。而在最近一系列讲话中,上海高层把长三角城市群的崛起,看作上海面临的“三大历史机遇”之一,把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作为上海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依托。 在今年两轮三省市高层领导互访中,陈良宇面对习近平、李源潮等,均有以下明确的表述:“有利于长三角共同发展的事,我们要主动做;有利于浙江、江苏加快发展的事,我们要积极做。”观察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上海继“战略”提法之后又一次积极的重大变化。 另一个更细微的变化,出现在上海市领导在外事交往中的一些表现。与一些来访的外国政要和经济界要人会谈时,上海市领导常常会主动向客人介绍长江三角洲的情况,并欢迎投资者到长三角地区来——不是光到上海。这种姿态,俨然有一种长三角“大哥”的责任感与意识。 “我们不怕上海当‘班长’,就怕上海不肯牵头。”在浙江、江苏人看来,“龙头”就应该在长三角区域合作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周边地区的战略也在悄悄进行着重大调整。 2002年以前,“接轨上海”还只是周边少数城市能接受的口号,而在2003年,迅速演变为苏南、浙北城市群的集体意志力并进而成为两个省的重大战略主题内容。 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2003年4月率团前去上海考察时,说的“三个共同”,至今仍让许多专家、官员津津乐道:“共同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国际制造业基地,联手把‘中国制造’的品牌做大做强,形成优势明显的产业支撑;共同打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形成功能互补的城市载体;共同建立以上海为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试验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形成区域联动发展的体制条件。” 连续的“上海为龙头”、“上海为中心”、“上海为主导”,是被人们称为经济强省的江苏在“长三角地区谁是中心、谁是老大”问题上的最为明确的表态。这种姿态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一致欣赏、看好。 更为显著的是浙江。 从2002年底以来,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就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浩大声势在浙江全省范围内蓬勃开展,并迅速渗入到全省各地各部门的工作之中。 由一个省、一个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来提出全面接轨另一个市,这是极不寻常的。 发生在三地的种种表现,背后意味着两个重大变化: 三省市开始自觉地站在整个区域的角度,以国家战略的眼光共同思考问题——这是战略眼光的调整。 确立了长三角的“中心”与“龙头”为上海——这是战略关系的调整。 对于这种调整,尤其是对浙江、江苏在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强手之后,还能作出如此姿态,许多长期关注并致力于呼吁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认为,这“尤其来之不易”,显示了三地高层决策者的大局意识与长远目光,为最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积蓄了极其宝贵的战略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