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现代经济学播种者”美誉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华人经济学家邹至庄教授,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就中国转型经济问题发表演讲时,驳斥了“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原因是人民币低估”的说法。
对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定增长的原因,国际社会存在一种说法,认为这是由于人民币故意低估,吸引了大量外资,并压低了出口产品价格。邹至庄结合自己多年来对中国经济
发展的深入研究,驳斥了这种观点,他说:中国的竞争力根本不是来自人民币低估,而是主要依赖于三个关键的增长因素:中国特有的文化与制度优势、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以及适度的科技创新能力,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释放了这三个因素的巨大能量。在最新完成的《中国经济转型》(中文版将在明年初面世)一书中,邹教授以翔实的事实和数据资料分析深入阐释了上述观点。
针对近期国内外争议颇大的人民币汇率问题,邹至庄直言不讳地指出,尽管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主要来自美国、日本与欧洲等国,但是,从中国自身长远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人民币也确实存在升值压力。为阐述上述观点,他用非常简明的货币供求均衡理论分析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动趋势。一方面,中国已持续多年出现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双重顺差,官方与私人持有的美元外汇资产逐年猛增;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居民储蓄与外汇的不断增长,国内对于美元外汇的需求却没有相应地增长。事实上,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资本的净输出国。
他指出,上述状况存在极大的经济成本与金融风险。譬如,中国经常项目的顺差主要依靠低附加值与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性产品的出口,美国消费者却因此得以享受廉价的产品与劳务;官方外汇储备被用于购买美国低回报的国债,私人也大量投资于低回报的外汇资产;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进因优惠政策与地方政府的恶性竞争而付出高额成本,引进的外资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此外,外汇兑换成本增加迫使中央银行不断增加货币供给量,从而给宏观经济带来了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因此,政府无法指望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推动一国宏观经济持续增长。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人民币对美元的确存在适度升值的压力。
本报记者郑红马海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