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家宝总理访美之际,中美两国交通部长于12月8日签署了新的海运协定。对于中美这两个全球最重要的贸易和海运大国来说,这项经过6年多艰苦谈判才达成共识的海运协定,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协定签署后的几个小时内,中远美洲公司总裁张立勇接受了本报特约记者的独家采访。
中美都需要公正的海运协定
据张立勇先生介绍,中美两国曾先后有过两个海运协定,最近的海运协定早在6年多以前就已经失效,但由于种种原因,双方一直未能就重签海运协定达成一致意见。两个海运大国之间没有海运协定是极不正常的,这也对双方海运业的发展和彼此合作制造了不必要的障碍。他认为,中美双方此番选择温总理访美的机会重签海运协定,显示了双方对海运合作的重视,是中美海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据分析,中美海运协定的正式签署,将为中美双边海运关系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框架,进一步推动和加强双方在海运领域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政府继续全面履行世贸组织海运服务方面的承诺,标志着中国国际海运市场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其次,中美海运协定的签署也将进一步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在海运协定的谈判过程中,双方都认识到中美双边贸易的重要性,而双方贸易量的95%都是通过海运完成的。因此,一个公正、合理、互利的海运协定对双方来说同等重要。在这种大环境下,中美双方求同存异,最终取得了令彼此满意的结果。
美取消对华不公正待遇
此次重签的中美海运协定最重要的突破就在于取消了多年来强加于中国的不公正待遇。双方达成协议,取消中国企业“受控承运人”的限制。美国将这一协议写入备忘录,正式确认中国和其他任何国家一样具有同等的竞争地位。张先生披露,所谓“受控承运人”的待遇,其实是冷战时期的产物,当时美国认定前苏联等计划经济国家(包括中国)采用政府补贴的方式,让其海运公司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因此用“受控承运人”的惩罚性措施加以限制。其具体内容就是在承运价格上对上述国家海运公司实行不利于其参与市场竞争的歧视性措施,并实施比对一般公司更严厉的监督。比如一般承运人可以在24小时内根据市场供求调整价格,而“受控承运人”却只能在30天内调整价格。张先生称,在目前海运市场的竞争中,最主要的手段无非是价格竞争,而多年来中远在“受控承运人”的障碍下,业务的发展受到了不小影响。现在,中国的海运企业将以更开放的形象出现在国际海运市场上,也将拥有更大的发展机遇。
以中远美洲公司为例,目前他们有10条往返于中美之间的航线,每年的业务量有100多万箱,占中远公司总运力的51%,几乎每天都有飘扬着五星红旗的中远船只停靠在美国港口。根据权威机构的统计,中远公司目前已是美洲地区第五大承运商。张先生透露,中远将从明年开始进一步扩大中美航线的运力,计划将承载5200个集装箱的中小吨位船只改成能承载7500个集装箱的大型船只。回顾中远美洲公司的发展历程,张先生感慨地说,中远1982年在美国生根,即使在经历种种不公平待遇的环境下,依然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拥有788名员工,其中730人是当地雇员。他相信,在新的海运协定生效后,只要双方确实履行协定中规定的义务,中远必将进入一个更快的发展周期。
中国进一步开放国内海运市场
中国为全面履行世贸组织海运服务的承诺,向美方进一步开放了国内海运市场。在市场准入方面,中国在国际海域里海运开放的程度不亚于任何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协定生效后,美国公司可以和中国船舶代理公司成立合资企业,也可以成立独资的船务公司、集装箱运输公司和物流公司,美方海运代理商还可以在中国的一些特定港口设立办事处,和中国海运企业享有完全平等的地位。过去多年来,中国国内的船舶代理业务主要由国内公司完成,但新协定生效后,中国将允许中美合资的船舶代理企业(中方控股)在华开展业务,美国海运企业可以让合资的船舶代理企业为其自有、租用或经营的船舶提供代理服务。另外,中美双方还在协定中承诺在各自的港口给予对方船舶一些优惠待遇,其中包括在船员进入港口时提供必要便利,以及在征收港口费用方面提供优惠价格。同时,一旦船舶在对方海域里发生海难事故,双方将根据协定精神给予及时援助,并在第一时间里通知对方当事人。
毫无疑问,上述开放措施将使中国的海运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企业应该在未来的竞争中抓住机遇,不断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以市场经济的理念面对来自外国企业的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