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亿美元回流内地 中资银行大幅抽减海外存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2月10日 08:48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何华峰 香港报道 2年回流200亿 国际汇市此起彼伏的微妙走势,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世界投资者们的选择。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的一份报告显示,由于预期人民币升值及美元利率达历史低点,在过去2年里, 12月8日,BIS发布了今年第二季报告。报告称,今年6月30日前的10个季度中,有8个季度,中资银行从海外撤回资金。其直接后果是,中资银行在海外的存款,已经由2001年第二季的925亿美元,降至今年第二季的704亿美元。 上海一位中资银行外汇交易员,清晰地感受到了这种资金流向的变化。据其介绍,大约从半年前开始,内地客户对美元贷款的需求开始增加。以前的情况是,银行有了美元存款贷不出去,只能到市场上拆借给其它银行;但现在,美元贷款需求大增,美元登时紧张起来,有时反而要拆入。 “前一阵我也奇怪,以前是拆钱出去,现在甚至要拆钱进来。”他说。 中国客户对美元贷款需求大增的主要原因,是美元贷款利率远低于人民币贷款利率。上海一家外资银行交易员分析,人民币现在半年期的基准利率是5.04%,即使下浮10%,也仍然接近5%。而美元的LIBOR一年期基准利率仅在1.5%左右,即使加上50个点,也只有2%。 这种差距暂时还看不到减小的迹象。另一位外汇交易员说,美国总统布什出于大选政治考虑,半年内升息的可能性不大。 BIS也认为,近期的资金回流与美国2000年起连续降息相吻合。此外,汇率方面的投机心理也可能是个原因。 但没有证据表明这些回流资金被用于套汇或套利。在中国的外汇管制政策下,企业借了美元贷款,再兑换成人民币使用,若无正当用途不会得到外汇局批准;如直接用于采购或进口,则是允许的。所以尽管不少人仍预期人民币会升值,若借入美元存在获得额外的汇率兑换收益的可能,但是技术存在困难。 国际投资撤出美国 面对中资银行减少海外存款的趋势,美国方面很难做到心如止水。 中国是继日本和英国之后,美国国债的第三大买家。美国国债一直是中资银行外汇的最重要流向之一,中资银行也是国家外汇储备之外,美国国债的重要买家。 BIS报告称,中资银行海外资金的减少,意味着“中国银行体系帮助外国政府弥补赤字的资源在缩减”。 而所谓的外国政府中,美国政府显然是最主要的。美国去年经常项目逆差高达4300亿美元,为了国际收支平衡,必须要靠资本项目的盈余,即外资的流入来弥补。 但是,美元贬值和美国国债的低利率,加大了吸引外资流入的难度。 事实也正是如此。BIS数据称,今年5~6月间,外资购买美国国库券还相当稳定,在410亿~450亿美元之间;但是8月份骤降至250亿美元,到9月份更是只有56亿美元。 究其原因,除资金总量减少外,各国在海外的资金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的比重降低也不可忽视。中国交通银行香港分行首席交易员张卫中指出,“中资银行可以把美元转化成其它货币,比如转化成欧元或澳元,这些钱不存在美国,而是存在欧洲或澳大利亚。” BIS还指出,不光中国内地的银行正在抽回资金,韩国和中国台湾的银行同样存在这一现象。 从2002年第一季度起,台湾的银行存放于海外的存款急剧下滑;韩国的银行贷款大增,海外存款则连续5个季度回流。最近的今年第二季度,韩国银行业总共回流了63亿美元存款;就整个亚太地区而言,各国银行共抽回148亿美元资金,其中中国内地、韩国和中国台湾占了129亿美元——这已经是连续两个季度有大量资金流入亚太地区。 历史上,亚太地区亦曾吸收过大量国际资金。最高峰的1997年第二季度,该地区吸收的国际资金高达2200亿美元。但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一地区贷款减少,商业银行纷纷将多余资金存到了海外。到2000年第一季度,亚太地区成为世界银行体系的资金净流出地。这一流出速度在2001年第二季度开始放缓。BIS认为,最近亚太地区资金流入的增加,与银行抽回资金及贷款的增加关系密切。从2001年第一季度至今,该地区银行的区外存款减少了330亿美元,减幅为15%。 陶冬的美元七年之痒说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外国资金撤出给美国带来的风险在于:美国政府为了减少经常项目赤字,可能会进一步让美元大幅贬值;同时为了吸引外国投资,还可能被迫提高利率,致令经济陷入萧条。 但也有经济学家提出不同看法。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首席分析师陶冬即是其中之一。 陶冬认为,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主力资金还是国家外汇储备,而这一数字远远大于其它所有中资金融机构的总和。 外汇储备的特性,决定了它的结构会以购买美国国债为主。外汇储备的特点一是避险性,二是贴近中国的贸易结构。中国内地最主要两大贸易伙伴——美国和中国香港,其货币都是美元或与美元挂钩。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会放在美元上,而且会以美国国债为主。另外,政治考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陶冬认为,中国已经买入美国国债的外汇储备不会很大规模地流出,但另一方面,今后新的资金流入美国国债的比重肯定会减少。“不流出,流入少点总是可以的。” 而对于美元是否会有过度贬值的危机,陶冬也并不认同。他提出一个美元“七年之痒”说。 陶说,从1970年代以来,美元指数几乎每7年便有一次较大的周期性变动。从2001年开始,美国进入一个新的七年之痒,美元开始新一轮下跌周期,而且这轮下跌并没有完。 虽然如此,美元急剧下跌的可能性也不大,除非是美国金融体系出现问题。因为一种货币的下跌,必然是以另一货币的上升为呼应,但现在没有谁愿意一下子把自己的货币抬上去,要涨的货币都会扛着美元,不让它贬下来。“所以说,美元贬值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目前,很多货币不愿升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