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财经类杂志封面秀
11月18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针织布、胸罩和袍服实施“保障措施”,这意味着未来一年中国对美出口的上述三类商品只允增7.5%。消息甫一传出,外交部、商务部、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等纷纷对美方此举表示强烈抗议和坚决反对。
中国上述三类商品2002年对美出口额为4.22亿美元,而同期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总额为90亿美元、全球出口总额为627亿美元,仅就贸易比例而言,美方此次设限对我方造成的影响并不太严重。但如果此种“保障措施”开了先例,今后中国对美出口的其他各类纺织品也很可能遭遇限制,且欧盟、日本等也可能效法美国,从而使中国纺织品出口遭受全面打击。
纺织服装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也是重要的出口部门,从业人员超过1500万,涉及纺织原料种植、生产和加工的农牧民超过1亿,产业国际依存度约40%,如果出口下降1个百分点,生产将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就会有3.6万人失业。职是之故,对美方启动“保障措施”之举决不可轻言让步。
此次中美贸易纠纷其实早在2002年9月已露端倪,当时美国纺织业利益集团通过“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ATMI)”向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署下属的“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提出申请,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针织布、胸罩、袍服、手套、布织箱包等五类纺织品设限,只是由于“程序原因”,当时美国政府并未受理。2003年以来,事情发生了一系列戏剧性变化:5月,CITA正式公布了对中国纺织品实施限制措施的实施程序;7月24日,ATMI将设限请求提交美国政府;8月19日,美国商务部宣布正式受理该请求;10月29日,美国商务部部长埃文斯在结束访华之前宣布,美中双方已经同意建立纺织品贸易定期交流机制,以经常交换信息并在纺织品服装贸易出现问题时寻求解决办法;11月12日,为了缓解中美贸易摩擦,由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带队的中国贸易代表团同美方签订了价值超过60亿美元的汽车、飞机引擎和商用飞机的采购合同,而第二个赴美采购大豆、棉花、谷物、化肥、矾土以及电信产品的中国贸易代表团也原拟于11月19日启程;恰在此时,美国政府通过了对中国三类纺织品的设限措施。
美国政府何以“反复无常”、“以怨报德”?其实依美国政治运作逻辑,政府只是各个利益集团博弈和表达的政治工具,前述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的曲折发展表明,总统大选前夕,美国纺织业利益集团对布什政府的影响终于占了上风。ATMI关于“中国非法出口补贴”、“中国将其货币贬值40%”等耸人听闻之词自然不值一驳,而美国纺织业的严重衰退与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的迅速增长却也是客观事实,这既是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也是美国进口商、分销商和消费者自主选择的结果。
就全体国民利益和长期经济发展而言,贸易保护措施无疑是有害且愚蠢的,只是对美国纺织业利益集团而言,他们别无选择,既不愿自动退出经济舞台,也无力在短期内进行有效调整,只有利用一切表达渠道、通过政治游说乃至选票砝码寻求政府的特别保护措施。况且,“中国威胁论”在美国朝野一向不乏市场,美国之所以在中国入世谈判时一再设卡,所担心的也是“中国实在太大了”,此次本不合于世贸组织精神的“保障措施”也是基于当初入世时中美议定书有关条款而出台的,而美方这一“配额大棒”直至2008年12月31日前都可能威胁我方。
按照中国入世议定书规定,美国宣布“保障措施”后将进入两国政府间磋商议程,中方可就一些技术性问题如设限实施方式与启动时间基准与美方交涉,也可力争高于7.5%的出口增幅,但腾挪空间已相当有限,除非美国政府受到明确压力而撤销设限要求,中国纺织业受损已成定局。中方宣布“由于技术原因”而推迟第二批赴美采购团行程无疑是当前的一种现实策略,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美国国内支持中美贸易发展的利益集团的力量以抵消纺织业等鼓吹贸易保护的利益集团对美国政府的影响,而更重要的则是建立中美之间制度化沟通机制并健全贸易纠纷预警机制与信息披露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