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预警汇票风险 央行将追查票据诈骗原罪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2月05日 11:41 南方日报 | ||
银监会昨日发出的通告指出,在近期针对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非信贷资产和表外业务三项检查中,发现大量票据诈骗案件。这些案件给商业银行造成严重损失,成为新的风险表现形式。 通告指出,这些案件凸显了当前我国银行的业务审查“流于形式、制度执行不严、票据安全的防范能力薄弱等问题”。鉴于此,银监会已要求全国各银行正视企业利用承兑汇票 票据市场潜在风险 最近,令人瞩目的1.3亿元华信票据诈骗案给中国工商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也敲响了各级各类银行增强防范票据诈骗意识的警钟。 痛定思痛。11月8日中国工商银行主办了一场“票据市场和票据业务发展研讨会”。据了解,来自我国票据市场监管机构、票据经营机构、票据研究机构的三方代表齐聚一堂,进行了一次关于“票据市场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的大讨论。 一位曾参加过此次研讨会的工行负责人直言:“近年来利用票据转贴现和回购进行诈骗的案件频率增高,工行内部也发现了,但治理的速度似乎没有犯罪的速度快。” 央行政策委员会委员李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称,工行这起1.3亿元的票据诈骗案可能只是我国票据诈骗案的冰山一角。 昨日,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获得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各银行的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增速惊人,据统计,今年前三季银行票据贴现余额达4579亿元,较去年同期净增2900余亿元,增幅高达1.8倍。在票据承兑业务方面,今年前8个月已累计办理17000亿元。 谈到近来出现的票据违规手法,曾在深圳建行系统工作多年的罗先生似乎了解颇多。他告诉记者,通常是银行先向相熟的大企业,开出承兑汇票和全额抵押的承兑汇票,然后由客户向其它银行贴现。这样一来,银行承兑和贴现量就会出现虚增,从而使得银行账面存款增加。 罗先生还告诉记者,虽然有关方面规定银行承兑和贴现都必须有真实贸易背景,但银行仅凭影印的合同和增值税发票即接办,因此出现了影本一件多用、关联企业之间虚开合同,以及故意作废部分增值税发票,在发票原件写上作废之前复印等作假方式,逃避相关部门的控制。 北京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已引起央行货币政策司与支付工具结算办公室的高度关注。他说,“央行很可能会发起我国自发展票据业务以来的第二次整顿”。但截止到记者发稿时,这一说法还未得到央行官方证实。 监管缺失诱发风险 票据业务超常规发展,以及相应监管机制的缺失是诱发潜在市场风险的重要原因。 “前几年,信贷增长乏力,央行为了促进贷款增长,对票据业务采取了鼓励的政策,”另有业内人士说,2002年,央行又取消了2001年出台的对金融机构承兑资格和承兑比例的限制。失去了硬约束的票据承兑市场顿时出现了严重的信用膨胀,票据承兑、贴现业务脱离实质经济循环空转,出现超常增长。 “业务本身巨大的诱惑力和盈利能力,使得商业银行一味迎合客户需求,竞相压价、降低审查标准等各种非理性竞争行为在市场中不断出现。外部犯罪分子和内部不法之徒利用这一机会内外勾结,从事票据诈骗活动,给银行造成巨额损失。市场参与主体只竞争不联合,彼此缺乏沟通和协调,增加了风险识别的难度。工行华信案亦是如此。”工行的一位高层人员说。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与票据制度本身没有多大关系。”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谢平认为,商业银行对风险认识不全面,对转贴现环节的风险、票据业务本身隐含的利率风险重视不够,导致管理不到位;内控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对员工的道德风险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风险监控手段缺乏,尚未建立全国联网的计算机控制平台,无法对票据业务的各个处理环节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过分追求经营规模,没有摒弃求大求全的粗放式经营模式。 此外,在谈到商业银行票据市场竞争过度导致经营行为扭曲时,工行这位人士说,很多经营机构看重的是票据业务的连带效应。增加利润和完成考核指标的双重压力,使得商业银行过分追求眼前的考核效益而放松了对经营风险的控制。 “票据风险主要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不严格,但从市场发展的角度看,票据业务本身的风险还是很低的,不能因为个别的操作风险来否认这个制度,”谢平说,“下一步,央行准备修改《票据法》、提高承兑费、调整统计口径、发展融资性票据来规范票据市场的发展。” 本报记者 郑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