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风景如诗的美丽海滨,更有位置优越的天然良港;有缤纷夺目的各款盛装,更有效益出众的大型企业;有风格独特的城市建筑,更有朝气蓬勃的高新产业……仅有百余年历史的大连,而今正以其“北方明珠”的独到“内涵”吸引着世人的关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重要决策为大连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也使辽东半岛上这座魅力四射的都市再次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焦点。
11月17日至19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等全国13家知名晚报的近30名总编辑和记者齐聚大连,对大连的老工业基地进行了为期3天的采访考察。本报记者随采访团走访了大连港、大连西太平洋化工公司、大连新船重工、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大连软件园、大连理工大学等一批著名企业和院校,目睹了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的欣欣生机,切身感受到了面对机遇她那蓄势待发的勃勃脉动。
扩良港造巨轮发挥口岸优势全力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外贸口岸和物流平台,大连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不言而喻。大连港是1899年建港的老港,66个生产泊位中半数以上是1944年以前投产的,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明显不足,10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只有一个,直接影响到港口的吞吐能力,进口矿石、进口粮食、进口原油等高效益货种无法停靠老旧码头接卸作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先让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出海口——大连港重振雄风。
11月17日,晚报采访团来到正在建设中的大连港大窑湾新港区,这里是国家重点开发建设的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远期规划建设80至90个泊位。集装箱码放成海、载重车穿梭如流、建筑用材堆积如山,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吸引了采访团的每一名成员,而初具规模的大型深水码头更令记者们欣喜非常。已有20余年港龄的大连港副总指挥王巨轮向记者介绍说,总投资规模达270亿元的大连新港在建基础设施中,多项重点工程都是全国之最,如集装箱码头中有全国水深最大的集装箱泊位、30万吨级原油码头是国内最大的原油码头、30万吨矿石专用码头是国内最大的矿石专用码头等。王巨轮说,到2010年,大连港将依托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建成油品、集装箱、粮食、汽车、杂货、散矿等六大转运分拨中心,全力打造大孤山半岛、大连湾和大港区三大物流基地,并进一步完善海上中转、高速公路、铁路疏运、电子商务四大网络系统,从而全面提升大连港的核心竞争力,将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
不仅拥有天然良港,大连的造船业在全国乃至世界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现代船舶总装厂之一。据介绍,新船重工是国内最早开始建造10万吨级以上大型船舶的出口基地企业,拥有30万吨船坞、15万吨半坞式船台、900吨门式吊车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设施,平均每年的造船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新船重工在国内造船行业先后创造了多项第一,目前手持船舶合同21艘(价值人民币70.5亿元),是国内手持订单最多、生产任务最饱满的船厂。
在新船重工,记者有幸目睹了两艘尚未完工的30万吨巨型油轮的风采,庞然大物足有十几层楼高,吃水线就达24米。乘电梯登上巨轮放目远眺,大连港景色历历在目,不觉豪气顿生。新船重工人骄傲地告诉记者,去年8月,新船重工为伊朗船东设计制造了国内首艘30万吨超大型双壳体油轮,从而结束了日本、韩国在这一市场的长期垄断,实现了几代中国造船人的梦想,新船重工由此被称为中国造船业的“旗舰”,是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船厂”。
据了解,到2020年,大连有望成为中国的造船基地,造船能力将达到1000万吨,将占国际造船业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引进先进管理模式和竞争机制建成一流的石化业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大连素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闻名全国。以往老工业企业机制松散、产品滞后等不利因素制约发展的现象是否仍在大连的企业中上演?记者在对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公司和大连重工·起重集团采访后得出结论:政府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企业决策者的不断改革出新,在机遇和挑战的双重压力下,大连的老企业不但没有落伍,反而生出勃勃生机,不断做大做强。
漫步在西太平洋石化公司花园般的厂区中,整洁的厂容和有序的生产环境令记者们不禁钦佩企业领导者的管理有方。作为我国第一家大型中外合资石化企业,目前该公司原油加工能力已达到每年800万吨,而且毗邻深水港湾,还拥有成品油和原油专用码头,其系列无铅汽油及航煤、聚丙烯、硫磺、高等级道路沥青等多种产品远销十多个国家。令记者们感到惊讶地是,如此大规模的化工厂仅有1100名员工,是国内同等规模企业中工人数量的三分之一。先进的体制带来了高效的工作效率,这家公司的经济指标连年增长,今年预计销售收入可达154亿元,而人均创税可达74万元。
据了解,目前大连正在旅顺双岛湾投资建设1400万吨炼油项目和130万吨乙烯项目,到2005年可达到2000万吨的生产能力,届时,大连将成为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
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的成功崛起可以称得上是“振兴老工业企业”的范例。2001年底,大连重机行业曾迈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一步———大连重工集团和大连起重集团重组为大连重工·起重集团,这一步尽管率先走在东北地区新一轮工业调整改造的前列,但也颇有风险。在两年的时间里,企业经历了大搬迁的“磨难”———厂区从市内迁到市外,耗资10多亿元进行新厂区建设;经历了设备的更新过程———原有的3000多台高能耗、低效益的老旧设备只留下三分之一,再投入近5亿元购回近300台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数控机床;经历了人员优化重组的“阵痛”———彻底解决企业冗员问题,或分流,或下岗,企业由最初的2.4万人减至4300人……体制理顺了,管理规范了,效益自然就显现了。大连重工·起重集团董事长祁玉民向记者介绍自己的企业时充满自信: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是国家520户重点企业之一,我们已成为全国重机行业中经营规模最大、纳税最多、劳动生产率最高、运行质量最好的企业,许多世界500强企业都已开始与我们进行高层次的合作。
在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泉水港口厂区,这个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新厂区让采访团为之惊叹,在3座跨度108米、长度288米的新建厂房中,工人们正对2000吨油压机、大型卷板机、双柱立式车床等数百台先进数控设备紧张安装调试;在港口,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的产品———两台50余米高的装卸船机正准备总装吊运上船,出口澳大利亚……眼前的一切向记者再一次证明,大连重工·起重集团,这艘国内重机行业的“航母”正在破浪起航。
兴建软件园区发挥人才优势高新产业助推老工业基地振兴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软件产业,引进并储备高端专业优秀人才,以高新技术及产品服务于传统老工业,并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改造发展提供助力。记者在采访了大连软件园和大连理工大学后深切感到,高新技术产业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今年3月,大连市被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成为中国惟一的“软件产业国际示范城市”,而大连软件园一直是其核心项目。在大连软件园采访,那里浓重的科技氛围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据介绍,1998年兴建的大连软件园是专业化软件园区,已被国家命名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五年来,大连软件园创下了多项“第一”:第一个采取“官助民办”,由民营企业开发管理的高新技术园区;创办了第一所民办专业软件学院,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软件人才培养基地———东北大学东软信息技术学院……目前,大连软件园入园企业已超过140家,其中外资企业比例超过三分之一。据悉,大连市即将建设的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将以大连软件园为核心,向西延伸30余公里,建设成为以发展软件、智能信息服务、高等教育及相关培训为主的专项产业功能区。
东北老工业基地如何振兴,大学在这一进程中如何发挥科技和人才的优势?这是大连理工大学长久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同时,这所曾经创造了共和国多项科技第一的全国重点大学也再次成为众多老企业关注的焦点。全力推行校企合作,三年来,大连理工大学为大连以至辽宁的数十家大中型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服务,解决了120多个技术难题,校方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企业,为企业节省了大笔资金。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大连理工大学已拿出100万元专门设立了“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研究基金”,在软科学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领域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据悉,为全力助推老工业基地振兴,大连理工大学还将在物流研究、海水淡化、先进机床和电子制造装备、精细化工行业及高技术船舶设计研发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科研工作。
采访考察大连老工业基地虽短短3日,但这颗“北方明珠”所展现出来的魅力和活力却足以让人留连忘返。大连市高效且睿智的领导集体已为大连的未来发展绘出了美好蓝图。接见采访团时大连市市长夏德仁充满信心地表示:大连一定会抓住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契机,加快临港产业的发展步伐,使大连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先行一步,为东北经济的发展起到带头作用。
本报记者杜新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