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需要预警——专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
本报记者漏丹北京报道
经济观察报:此次美国对中国的纺织品设置配额,是否符合WTO框架协议,或者是否违反WTO协议?
张汉林:应该说美国的做法与WTO的精神不太符合。因为WTO主张贸易自由化,美国对中国的纺织产品实行贸易配额限制,与贸易自由化的潮流和趋势不太符合。另一方面,这也不太符合WTO的透明度原则。因为美国商务部纺织品服装协议执行委员会的整个决策过程都不透明,所提出来的中国市场的扰乱依据也站不住脚,美国也没有很明确地公布到底中国的这三类纺织品对于美国国内的产业是不是构成了市场扰乱,以及市场扰乱的表现是什么。对此美国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数据和证据。
经济观察报:美国此次为什么选择纺织业采取设限措施?动因是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张汉林:不是美国选择纺织品行业,而是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工作组报告第242段针对纺织品服装设定的规定,针对纺织品服装设定的规定。美国认为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对美国国内市场造成了扰乱。选择这几种商品是因为这几种商品的出口增长速度快,然后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是很重要的因素。
经济观察报:中国政府和企业可以对此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以保障自己的利益?
张汉林: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应对:
第一,也是很重要的,我们的企业、行业要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摩擦。我们一直提倡说要建立贸易摩擦的预警机制,可是这个机制到底建立起来没有?或者这个预警机制作用到底有多大?是不是起了相应的作用?我觉得这一点值得思考。
第二,更为重要的是建立投资预警。因为,事实上,中国产生贸易摩擦比较多的行业,往往集中在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轻纺产业。这些产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成本比较低,容易进入。这就容易导致投资过剩。投资严重过剩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生产能力过剩导致供给过剩,供给过剩必然导致实行价格竞争、恶性竞争。最终,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必然造成竞争无序。最后,要么遭到人家的反倾销起诉,要么遭到人家采取保障措施。
经济观察报:这次事件是否会对中美两国间经贸关系造成严重伤害?两国是否会因此走向贸易战?
张汉林: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贸易环境的改善,与美国在内的经贸伙伴的关系都在改善,合作领域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贸易摩擦会成为家常便饭。对此,我们还是应该有平常心。但是,在习以为常的同时,我们的企业家、业界要高度关注WTO的规则。
最近,特别是今年,我们感觉到一些特别不正常的现象。在加入WTO之前,我们掀起了一场WTO热,热过了头、过了度,恨不得进行WTO运动。但是加入WTO快两年后的现在,我们反而对WTO冷落了。目前,企业界、工商界都不关心WTO。这也不正常。
外国企业根据WTO规则提出一些所谓的中国企业不履行WTO的证据,而中国企业无法应对,因为现在我们对WTO的规则还是只知皮毛。对于我们的入世承诺,我相信企业家与政府官员中熟悉的人特别少。所以,我觉得这次贸易摩擦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很多。
经济观察报:这么说来,这次的贸易摩擦也许带来更多正面的东西?
张汉林:很对。我个人认为,这次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虽然不符合WTO有关规则,我们要根据WTO原则积极应对、争取,但另一方面,有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中国加入WTO两年了,我们的产业竞争力是不是都得到了提高?我们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是正常还是不正常?我们的开放经济和社会上的利益是不是一致?我们是不是实现了在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产业、地区之间、不同的群体之间的相对均衡的分配?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什么高科技行业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纺织品行业难道就没有高科技的内容吗?没有品牌问题吗?没有技术策略吗?实际上也是有的。但是我们也许不太关注。
我们出口到美国的这三类纺织品数额并不大,只有两三亿美元,但是它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会比较大,对相关企业的就业、农民收入的提高、落后地区的收入水平的提高会有负面影响。这当然不容忽视。但是,这又在某种程度上促进我们产业的升级换代,调整竞争策略。
经济观察报:由于明年美国大选,政治因素可能会继续干扰中美关系,你预测两国之间未来是否还会出现类似或者更严重的贸易冲突?
张汉林:2002年,中国的进出口额为6000多亿美元,今年预计8000亿美元,后年可能要达到9000亿美元,甚至9500亿美元。在如此高的增长幅度下,难免就要和贸易伙伴产生摩擦。有贸易摩擦是正常的,没有才不正常。
但是,我们也不要随便上纲上线,认为这会影响中美政治关系。贸易问题就是贸易问题,经济问题就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就是政治问题。不要完全把它们混淆。
美国这次做出这样的决策,当然也有很重要的政治背景,应该说和美国的大选有很大关系。无论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无论参议院还是众议院的议员,他们都要获取选民的支持。政治因素会给中美贸易投上阴影,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美贸易的发展。
中国今后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越来越深,也必须考虑贸易伙伴国内的政治周期。一般来说,在美国的中期选举、大选年,中美关系不会太好。我们自己的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就要做好这样的准备,早做预警。
美国人为什么要丢掉西瓜拣芝麻呢?我们的纺织品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没有高到无法忍受的地步。比如针织布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在6%左右。即使把中国的针织布完全赶出美国市场,也不会从根本上影响美国的价格和产业的竞争格局。胸罩和袍服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高一些,大概30%左右。但是如果把中国的产品赶出去,其他国家的产品同样会进入美国市场竞争。
过去很多人认为中美之间的关系比较脆弱,所以中美的贸易摩擦可能会影响两国的双边关系。现在,我们不应该带着这种偏见去看问题。因为中美已经是WTO成员了,双方要按照WTO规则去了解我们的权利和义务,去分析判断对方的做法是否符合WTO规定。所以,我们现在没有意义和必要超离WTO规则之外去解决问题,应该就贸易论贸易。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两国间能否采取一些措施缓和争端?
张汉林:我在接受BBC记者采访的时候谈了这个问题。我们没有想到,美国在这样的时间、在中美政治关系和贸易关系处于比较好的时期,针对中美之间健康发展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做了一个不太友好的政策。
前不久,我们派出了一个大型的采购团,采购了美国几十亿美元的商品。尤其是11月11日,WTO裁定美国去年对中国、欧盟、日本等WTO成员实施的钢铁201条款违反WTO规定,其他成员国随即采取了贸易报复的措施,惟有中国没有采取报复式的举措。我们表现得相当克制,希望中美双边贸易能够迅速发展。
但是,很遗憾的是,美国却对我们的纺织品进行限制。很显然,美国的态度很不友好。中国第二批贸易代表团推迟了赴美行程,难道美国就为了这两三亿美元的纺织品服装,舍得丢掉更大的贸易采购吗?所以美国的做法一方面与国内政治有关,也可能与更大的政治背景也有关。美国经常犯一些明知故犯的错误。去年美国提出钢铁201条款,是出于国内政治的利益需要,要保护美国国内的钢铁工业。这次是布什政府要保护纺织服装业,延缓这些产业的衰落,争取选票的支持。
这与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也有关系。但是,美国的贸易逆差是其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的必然结果。我曾经写文章讨论过,除非美国进行产业政策和结构的大调整,否则美国的贸易逆差是绝对不可能改变的。美国对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基本上零关税。这种贸易逆差对美国经济没有坏处,只有好处。美国已经不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要从国外大量进口。这样实际把美国国内的劳动力替换出来,用于其他更高的产业。
中国对美的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根据经贸部统计的结果,1999年外商投资企业对美出口达到中国对美出口的54%左右。经过四年,中国利用外资达到新水平,我个人认为现在外商投资企业对美出口达到了65%。这种利益最后是投资者获得的,而账面的统计却表现为中国出口。这很不客观,没有真实反映中国与美国之间经贸关系。
美国的贸易不平衡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即原产地统计制度。由于我们国家原产地的标准比较低,只需30%,管理相对也比较松。而我们的贸易50%以上是加工贸易,最终的原产地都是中国。
经济观察报:中国企业和政府是否可以从这次事件中吸取一些经验,未来做哪些调整,以避免两国间出现严重的贸易摩擦?
张汉林: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投资预警机制。如果我们不那么盲目、过度地投资,不形成如此庞大的生产能力,我想就不一定有那么激烈的贸易竞争。企业要在世界范围内看行业的供给状况,有没有实现利润的空间或者增值的价值链条,还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和分销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