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贷款仅占全国余额5% “高利贷”约1.4万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1月13日 08:00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记者 周欣宇 “农业贷款仅占全国贷款余额5%左右,乡镇企业贷款占全国贷款余额6%左右,而这总共不足11%的贷款创造了超过40%的社会财富。农业利用贷款创造财富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行业,我真不明白我们的银行、投资家为什么算不清这个账,给嗷嗷待哺的农业企业多输点血?” 说这话的是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农业国际投融资论坛上和陈锡文共同探讨这同一命题的,有民营企业家,有地方政府官员,也有银行、会计师事务所、融资公司和外国商会的相关负责人。 他们提供了一组令人吃惊的数字: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10余年,上市企业已逾千家,而“农业板块”企业尚不足40家; 中国农业吸收外商投资项目数占外商投资项目总数的比重不足3%,投资额还不足2%; 农业银行全部贷款只有10%投向了农村,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这个比例是98%; 当前农户取得借款的主要渠道是民间私人借贷。估计有50%到65%的农户获得了非正规贷款,农户借款中民间借款所占的比例超过70%; 我国农村“高利贷”有8000亿元至1.4万亿元。 与此同时,海外资本市场和众多投融资机构在密切关注中国农业的投资机会。香港和许多西方国家均视中国为重要的投资市场,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更是雄心勃勃地计划以每年20%的速率吸引中国企业到新加坡上市。然而,他们却由于种种“障碍”而迟迟不能下手。 一边是资金极度稀缺,一边是大量资金虎视眈眈。但是,似乎谁也不会出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本次论坛的赞助商兴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10家分公司、400多家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成功企业。而回想起几年里的创业历程,董事长吴尚澧满腹心酸。他说,企业发展到今天,没有得到过一分钱贷款。他也曾做过尝试,但一家民营企业得到贷款实在太难了!因此,一次次眼看着到手的机会飞走了。“兴邦公司遇到的问题是中国农业企业的共同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国刚说,投融资困难已成为我国多数农业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方是农业企业在抱怨金融投资界,但另一方又给农业企业泼凉水。 普华永道高级经理罗占恩从专业角度提出了农业投融资的困难所在。他举了一个曾经经手的实例。一家小枣公司为了上市,请求帮助做会计报表,但他们不知道一棵枣树值多少钱,甚至不知道公司到底有多少棵枣树!这样的会计报表自然做不成。 罗占恩说:“这就是许多农业企业的现实情况,产权结构、管理、账务上的不规范使他们丧失了再上层楼的机会。”他说,对会计师而言,这就像原材料被扔掉了,零配件又生锈了,任凭再大本事也生产不出成品来。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农业企业能够获得投资家的青睐?京华山一企业融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温天络说,投资银行家最看重企业的成长机会。农业企业应努力把高科技融入企业中,在着力打造品牌和销售网络上下工夫。 他提出了一个量化指标:税后利润在1000万元以内的企业,基本还属于自我发展阶段,不适宜进行融资活动;税后利润在1000万元至2000万元的企业,可以考虑进行融资活动;而若利润超过3000万元,则可胆子大一点,勇敢地迈出一步,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除了技术上的欠缺,更深层的矛盾在于3个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国刚说,首先是制度障碍。目前,企业直接融资的各种条件是依据工业企业进行规定;第二是所有制障碍,从国家政策上,融资渠道向国有企业倾斜;再次是地区障碍,现有融资渠道是为城市“量身定做”,与农村情况不相适应。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提出,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信贷资金为支持,外资和证券市场资金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业融投资体制。 王国刚说,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上述3大障碍在制度层面应已不复存在。但这些问题都还现实存在着,想要真正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