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街内望:专家反驳“重复建设”真的有罪?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1月12日 09:44 《经济》杂志 | ||
邓智毅 《经济》杂志11月号 最近,针对房地产、汽车、钢铁行业的“重复建设”问题又被不断提起。 若干年前,笔者到当时的国家计委参加一个务虚会,一位后来身居要职的官员十分有感触地说:“现在一说结构调整,我就脸红。结构调整搞了几十年,还在年年讲,除了结构调整,我们还有没有别的招。”这个问题一度让我迷茫和困惑。 最近一个时期,经济界一个主导声音是部分行业出现了重复建设的势头,包括房地产、汽车、钢铁等,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结构调整,防止经济过热。 这种观点似乎没什么不对,多少年来我们就是依照这个思维定势在操作,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即使不对,照此操作也不会有什么风险,因为牺牲的是潜在的经济质量和速度,而这一块是少有人会去计较的。古人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颇能说明其中奥秘。 但此一时彼一时。经济环境正以超乎我们想象的速度在变化。环境变了,我们思维不变,照此操作就有“刻舟求剑”之嫌。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央掌握经济运行的绝大部分资源,在地方与中央的博弈中,为抢占先机和资源,地方政府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占有资源,即使重复建设也不在乎,哪怕今天建成明天成废铁一堆也不心痛。在这种体制背景下,“反对重复建设”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是不为过的。但这种时代正成为历史,投资体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在既有投资体制之外的境外投资、民间投资、机构投资等正在崛起。新兴的投资主体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盈利意识、市场意识都有了明显加强,这与计划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 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没有重复建设是不可能的。希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在总量上完全平衡、在结构上完全吻合,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一个健康的经济环境中必然有竞争,没有竞争就会导致垄断,垄断造成的经济效率的损失是有目共睹的。人为地限制企业的数量、人为地提高行业进入的门槛,就会以失去经济活力为代价,就会滋生腐败、就会有权钱交易。在这种体制下,也许会在短时期内维持企业的高利润和虚假的繁荣,但市场真正开放之时,也就是这些企业和行业灭亡之日,这种现象难道中国人还见得少吗? 曾几何时,我们对彩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VCD、摩托车等行业的重复建设,是多么地痛心疾首。但回过头来看,恰恰是这些重复建设一度严重的行业,最终杀出了一条血路,在激烈的世界制造业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其中,确实有一些企业破产和倒闭,这看似是损失,实则是发展成本,以这个成本换来了整个行业的繁荣,这是是值得的。而且更应该看到的是有大量过剩生产力被逐渐做大做强的企业吸收和兼并,这是结构的优化,对社会资源并不构成损失和浪费。 由此可见,重复建设有两种:一种是在计划体制下的盲目性重复建设,这种重复建设纯粹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还有一种是在市场体制下的竞争性重复建设,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即使某个行业供需基本平衡了,如果有企业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品种创新、质量提高等方面拥有某种优势,并有把握抢占市场,这种企业的投资就应被视为有效。这种重复建设是保持经济活力的竞争需要,是对高利润平均分配的需要,是现有经济结构优化的需要。 说到这里,我们就找到了问题的根本,那就是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如果投资主体还是国家,重复建设将后患无穷;如果投资主体是个人或法人,就要充分尊重投资主体的自主判断。国家不应去限制而应鼓励。当前,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还不彻底,国家投资退出一般生产性领域还有一段路程要走,但随着改革的逐步到位,盲目性重复建设将得到根治。几十年来,我们治理重复建设,没有抓到这个根本,当然就收效甚微。最近有报道说,国家将加大对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这比过去笼统地反对重复建设将会有效得多。 《经济日报》在讨论汽车投资到底“热还是不热”时,讲了一个真实的笑话:在1980年制定翻两番规划时候,一位专家曾提出要限制普通人穿皮鞋,理由是按他的推算,即使把当时全国的牛通通杀掉也不足以让每个人有一双皮鞋。 我们不知不觉进入了21世纪,今天看来这是一则笑话,但产生这种笑话的思维定势在某个范围里竟然一点也没有变化!(作者单位:中国银监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