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文学长春报道】
吉林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商会)会长别胜学日前在部分民营企业家座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时认为,非公经济在东北工业基地改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政策最优惠、环境最宽松、氛围最浓的最佳机遇期。工商联要把握机遇,审时度势,在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上有所作为。
别胜学在谈到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根本性突破,跳出了理论上六个方面的误区,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坚实的体制基础。第一,跳出了社会主义是单一公有制的误区,确定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经济共同发展的
基本经济制度。第二,跳出所有制可以超前发展的误区,坚持了生产力标准,提出所有制形式和结构的选择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必须以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第一原则。第三,跳出了所有制和所有制结构一成不变的误区,提出了所有制是不断变化的,相互之间是可以转化的,由此形成了所有制结构运动,所有制结构正是在这一运动中发展完善的。第四,跳出了公有制与其实现形式等同的误区,提出了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区别,公有制实现形式具有多样性。把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区别开来,这是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第五,突破了所有制的惟一性。第六,突破了所有制的缺陷抽象论,提出了所有制效率问题,对公有制也要从效率和成本的角度去认识。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论述有四个方面的突破。第一次提出要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提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四个“有利于”。其中之一是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对十六大报告中关于保护私有财产理论的深化。第一次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混合所有制和股份制中包含了非公有资本。第一次提到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这是一个待遇同等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国民待遇问题。他认为,以上这些理论上的突破不是偶然的,而是深深植根于2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是对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同时又具有前瞻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提出了准则,定了位。
紧紧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心,把握机遇,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谈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时,别胜学透露:省委和省政府审时度势,吉林省按照中央的要求,提出了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目标任务。即从2003年至2010年或稍长一段时间,基本建成国家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到201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年增长10%以上,实现经济总量提前翻番。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20.3∶43.0∶36.7调到13∶50∶37。8年全社会投入1亿元左右,重点建设600个重大项目,建成六大基地,即,国内最大最强的汽车产业基地;国内重要的综合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国内最大的生态型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独具特色的现代中药及生物基地;国内领先的光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和地区接续产业发展基地。预计到2010年,民营经济增加值预期达到17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占全省比重达到35%左右。他强调,一是要把握国退民进的机遇。在这方面潜力很大,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二是要把握进入新行业、拓展新领域的机遇。要在积极引导和帮助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新的行业和领域上做大文章,谋一席之地,抢占制高点。三是要把握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项目建设的机遇。四是要把握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的机遇。吉林省2005年前,国有中小企业基本完成多种形式的改制工作,混合所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0%。这就为非公有制经济进行国有企业参股或控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指出:在改制中“一股独大的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制改造只是一种过渡的改革形式。把一般竞争性行业改造成民营经济或民营、外资控股的股份制,是吉林省工业经济体制创新最为到位的重要制度选择和路径突破”。
会上,长春中东集团等民营企业家畅谈了民营企业如何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进程中,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发展自己的学习体会。(6F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