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经济学家激辩通货膨胀:“在通胀与通缩之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1月02日 12:20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王延春 北京报道

  10月份,一个久违的词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涨价。

  小麦价格涨了,钢材价格涨了,食用油价格涨了,鸡蛋价格涨了。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戴根有说:“在我的家乡连食盐都涨价了”。

  一时间关于经济是否过热通胀会否来临成为各方争执不休的热点问题。

  就在一年前,中国经济还在通货紧缩的泥潭里挣扎,到去年年底物价指数才勉强维持在正数上,但是一进入2003年,形势几乎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不过,跟历次的争论一样,这一次经济学者和官员们并没有泾渭分明地分成两派,我们听到了更多的关于中国经济的解释。除了“极端”的“通货膨胀”派与“通货紧缩”派的争论外,还夹杂着类似于“通缩中的通胀”、“无通胀的经济过热”以及“非消费因素的投资推动型通胀”这样的声音。并且,你从每个声音的背后都可以找到几乎无懈可击的数据支撑和分析模型。

  还有一些学者则显得更为谨慎,在他们看来,通胀和通缩是一个中长期的问题,短时间还难以说清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加宁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现在暂不能过早下结论,包括政府部门应冷静观察,清醒判断,积极应对。”

  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副主任徐宏源说:“我搞宏观经济研究这么多年来,我感觉到这一次可能是大家意见分歧最大的一次。”

  通胀已经上路?

  《华尔街日报》上周的一篇报道使用了这样的标题:“通货膨胀降临中国”。该报道有一段话给人留下印象: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经济体系要想完全消化通货膨胀的影响需要更长的时间,有时甚至要一年半的时间。如此推算,目前的通货膨胀数据实际上反映的是2002年年初的物价上涨压力。可想而知,未来几个月通货膨胀率会进一步攀升。

  百富勤证券公司副总裁陈兴动则认为:“由制造业的强大联合体推动的价格上涨而带来的全面通胀还没有出现,但由农产品价格上涨引发的局部通胀已经在路上。”

  不过,更多的经济学者在关于通胀的表述前都有一个前提假设,即宏观政策层面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和调整。因而,他们的判断更多的带有“提醒”的含义。比如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早在8月份就提出要“防止通货膨胀”。在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他的看法是:“如果保持今年上半年的货币供给增长速度,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是必然的。”

  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今年6月组织的“走出通货紧缩与人民币汇率”课题组也提出,总的来看,一个总需求加速增长的过程正在形成。如果没有大的政策调整,将在不长的时期内出现偏高的通货膨胀。

  安邦集团研究部的分析师则提出了“投资推动型的通胀”概念。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部主任袁刚明表示,“这种过热持续,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建材价涨是不是推动了房价上涨,钢材价涨是否引发汽车、家电价涨,农产品涨价引发副食品涨价等等,应该进行分析,如果是这样的传导,下一步投资过热就会蔓延到最终的消费产品”。

  一些经济学者更担心的是,这种不是由收入、需求忽然上升而是由投资推动价格上涨引发人们产生上涨心理预期的状态,也是通货膨胀的典型症状之一。

  对于学者们来说,支撑“通货膨胀”迹象显现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中国近几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已经超过了1993年37.7%的峰值水平,1-3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5%。尤其是房地产行业,1-9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2.8%,增速高于去年同期3.4个百分点,估计全年的增速在25%左右。

  其次,今年迄今为止,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了20%以上。尽管央行于9月2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6%调至7%,借以调控过快的信贷量,然而,10月27日央行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当前金融机构贷款增速总体仍然偏快。

  关于“通货膨胀”判断上的分歧主要是“苗头”和“显现”的差异,因此,相似的判断,也对应着不近相同的政策建议。比如说对于通胀,有学者主张对已到来的通胀采取“硬着陆”式的遏止,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通胀还只是出现了苗头,或者换句话说,眼下的局部过热还不意味着通胀。因此主张应发挥货币政策的“窗口”作用进行微调。

  通缩仍在徘徊?

  “一些人害了惧怕通胀病,太过敏感,现在只不过是宏观经济正常回归的路上发现了过热的苗头。”有学者这样认为。

  更多的经济学家愿意相信,走向回归通道上的中国宏观经济并没有完全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

  经济学家刘国光在2004年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中提出,目前我国经济似已开始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但经济增长趋强的动力尚不稳定。在投资、出口、工业生产高速增长的同时,消费和就业却比较疲弱,内需尚未全面启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由负转正,但上升乏力,物价指数仍在合理区间摆动。他认为,现在我国现实经济增长率在向潜在经济增长率提升,但还低于潜在增长率。即使一时达到,也有可能回摆,经济生活中虽然出现局部过热现象,但离真正全面过热还有相当距离。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陈东琪也表示:今年前9个月累计平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了0.7%,这个数字并不高。我的判断是,这个指数只要是在3%左右,都没有什么问题。我们的经济现在只是刚刚走出通货紧缩,但还不是典型的通货膨胀。而且一旦政策操作不好,经济还可能再次走入通货紧缩。

  “现在面临的是一个通货紧缩卷土重来的商品零售额”,袁刚明说,前三季度商品零售额8.6%,和去年一样,去年这个数字是造成通货紧缩的数字,比2000年、2001年都低。

  国家信息中心的研究报告也认为,中国经济尚未过热,没有通货膨胀危险,原因是占GDP 60%的消费增幅平缓。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日前在一个论坛上也说,今年以来价格确实有回升的态势。但是这种回升是短期的,他说,尽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指数、企业原材料购入的价格今年都处于上升状态,但是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危险。因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7%,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而食品价格上涨其中主要又是由于鲜菜价格的上涨,带有季节性和区域性,带有短暂性和时效性。尽管食品价格和服务价格也上升,但是其他的价格还都在下降。他说,国家统计局在年初曾预计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而且,三种价格指数都呈现出了回落的趋势。所以他说,我们没有通货膨胀的危险。

  陈东琪表示,他最担心的是,现在有人讲经济过热,如果决策部门按照这个观点进行操作的话,可能会影响到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包括我们的货币金融政策,如果按照最近两三个月的操作力度,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集部分专家座谈经济形势,陈是与会的专家之一。

  在通胀与通缩之间

  一位学者在论及中国经济时说:“你就像在看万花筒,变化莫测。一个表象后面隐含着复杂的背景。”或许正因为如此,对于仍然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有时候很难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的许小年最近表示,现在面临的是通缩局面下的“通胀”。通胀迹象并不反映供求而是成本推动。

  更有一种观点认为,目前中国出现的过热与过去的过热不同,与世界多数国家的过热也不同,而是一种无通胀的经济过热。宏观经济温中有热,仅是局部的行政干预性重复建设带来的投资过热和企业自主投资拉动的增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王召博士的说法则是,中国宏观经济正处于“十字路口”:往前再跨一步,可能就是经济过热;往后退一步,则又可能重回通货紧缩。

  10月17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发布三季度经济数据时,做了相似的表述,他说:“中国经济有热的方面,但也有冷的方面,既有通胀因素,也有通缩阴影。”

  这可以认为是官方的正式说法。

  不过争论并不会就此终止。而徐宏源对争论本身还有一个解释,就是大家用的是不同温度计,因而可能得出的结论不一致。所以他说,第一件事是在经济学内部,先把标准统一这是最重要的,就是用什么指标衡量经济过热。问题是,不同的判断以及不同的政策建议和决策,对于中国经济运行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这样的争论中,挑战的是宏观经济政策决策者的智慧和胆识。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通货膨胀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网络调查赢取丰厚大奖
激情为你燃烧 就等你哦!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精彩华纳铃声免费下载!还有精彩大奖哦!
  好消息-新东方新概念送教材! 学会哇啦哇啦说地道英语 考研&MBA冲刺早准备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摄像机 减肥 停电装备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你对她越温…柔…
她会爱你更狂野!
非常笑话
烦了累了看笑话
——包治百病哦
图片
铃声
·[范玮琪] 那些花儿
·[和 弦] 同桌的你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索尼数码相机
  • DSC-P2 超低价
  • 索尼 DSC-P72
  • 淑女疯狂
  • 火辣露乳装新上架
  • 买内衣送性感大礼
  •   理财新时尚-收藏
  • 网上钱币卡市场热
  • 邮品一族交易社区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