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粮价属合理波动 粮食体制改革迫切性凸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0月31日 11:11 南方都市报 | ||
现时粮食政策取向的着眼点就是国家粮食安全。 今年10月,温家宝总理先后强调,粮食问题始终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大事,要通过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具体而言,10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制定的最直接有力的一项综合性政策是:从明年开始降低农业税税率和取消农业特产税。 资金短缺困扰行业发展 在制定农业政策时,粮食安全、农民收入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无法不通盘考虑。 面对中国出现的粮食大量过剩,中国政府在1998年之后就曾出台三项政策:国有部门按照保护价全面收购粮食;粮食的销售价格不得低于保护价;粮食收购的资金封闭运行。然而,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所王小鲁博士说,这三项政策的好处多在中间环节中流失了,导致农民从这三项政策中的获益非常少,也导致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过剩,粮食市场价格不断下降,国有粮食部门大量亏损。 尤为农民认可的是需解决资金困扰问题。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是资本密集型。现代化国家用于农业的投入一般占当年农业净产值40%以上,而我国大大低于这一比例。政府用于农业的投资很少,而正常渠道的金融资本又难以进入农业或农业加工领域。今后资金投入仍是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最大瓶颈,资金投入不够,产业化的规模难以做大,技术支持更因此相应减少。 外资民资进入购销渠道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东南沿海粮食主销区比较明显。2001年,浙江、上海、福建、广东、海南、江苏和北京、天津等地区放开了粮食收购,粮食价格实行市场调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体制变革上迈出实质性一步。 今年8月,广东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后,广东的外资、民资已经获准进入粮食购销行业。9月时,河南省粮食局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决定》,也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粮食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和资产重组。 近期波动属于合理反弹 技术进步、市场结构和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这三点是国家达到长期粮食安全目标的必需元素。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卢锋认为,中国长期的粮食安全政策需要依靠技术进步提升粮食和农业生产的生产力;需依靠粮食市场的建立,价格信号和市场信号在调节粮食供需方面需发挥作用;粮食安全需要与国际粮食市场接轨。 粮食生产有其周期性的波动规律,粮食生产的恢复也需要一个过程。近期粮价乃至农产品价格的反弹于市场而言,是合理的;于国内农业发展,则是一个警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