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发自北京
中国人民银行10月27日公布的200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央行依靠经济手段对货币信贷过快增长进行调控,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趋势开始得到控制。下一阶段,央行将保持前一阶段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引导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
贷款增长仍然偏快
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6.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7万亿元,同比多增加1.3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比年初增加2.5万亿元,比去年全年贷款增加量还多6240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外汇贷款比年初增加238亿美元,同比多增加179亿美元。
股份制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份额明显扩大。2002年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人民币贷款余额占比分别为56.4%、12.6%、12.2%和10.5%。在今年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占51.1%,政策性银行占5.6%,股份制商业银行占22.7%,农村信用社占12.7%。
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失配加剧,潜在的流动性风险更加突出。近年来,商业银行基建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等中长期信贷业务发展迅速,今年第三季度末,中长期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为39%,比1997年末提高了18个百分点;在存款来源中,定期存款占比为43%,比1997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
非典之后,央行加强了对货币信贷总量的调控,从第三季度开始,金融机构贷款多增态势开始减缓。当季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6905亿元,比二季度少增2823亿元,但仍比去年同期多增1664亿元。央行认为“当前金融机构贷款增速总体仍然偏快”。
7月份以后,人民银行三次召开窗口指导会议,分析今年以来货币信贷面临的新形势,对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必要的风险提示。总体上看,作为辅助性的货币政策调控手段,“窗口指导”取得了积极效果。7、8、9三个月贷款月度投放规模比上半年月度平均规模下降约1000亿元。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2003年8月下旬以来,货币市场利率上升较快,从8月23日到9月30日,同业拆借利率由2.26%上升到2.71%,债券回购利率由2.27%上升到3.24%。
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后,金融机构流动性有所减少,货币市场利率有所上升,债券价格也随市场利率变化而出现波动。央行认为,这种调控的代价,与以往的调控方式带来的种种问题相比,是相对较小的。总体看,近期货币市场利率变动仍然在正常范围之内。
央行指出,也要看到,货币市场利率上升过快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不利于控制短期外汇流入。为此,央行将继续做好货币市场利率的实时监测工作,根据货币信贷增长情况,兼顾政策的内外均衡,综合运用公开市场业务等政策工具,灵活调节金融系统流动性,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基本稳定。
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今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在经常项目顺差同比有所减少的情况下,资本项目顺差大幅增加。针对这个情况,央行采取了一些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措施:一是坚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立场;二是理顺外汇供求关系,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三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对冲外汇占款增加;四是密切监测人民币汇率和国际汇率的走势。
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央行出台了一系列放宽居民和企业用汇限制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改革经常账户外汇管理,放宽企业保留外汇限制;不断简化进出口核销手续,便利企业对外贸易活动;改革跨国公司非贸易售付汇管理,以适应其经营活动;提高了个人出国换汇的指导性限额标准,放宽了出境携带外汇的规定;实施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逐步拓展资本流出渠道等。
规范房地产信贷
前三季度,各类房地产贷款(包括住房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增加4264亿元,占全部中长期贷款增加额的37%,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增加1350亿元,同比多增1006亿元。央行指出,对房地产贷款尤其是房地产开发贷款高速增长中可能存在的系统性信贷风险应当予以警惕。
央行指出,国务院18号文件和人民银行121号文件的目的都是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切实维护金融稳定的局面。今后,央行将继续按照国务院部署,密切关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变动,及时防止房地产领域增加不良贷款、产生新的金融风险和对实体经济造成损害。在规范房地产信贷的同时,央行将配合有关部门为开发商开辟多种融资方式,特别是通过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