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2100亿商票无出口 企业资金链有断裂危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0月27日 09:38 《财经时报》 | ||
张小彩 最直接的反应可能是持票银行年关难过。这部分票据化融资代替的是流动资金贷款,这些流动资金又往往是银行中长期项目贷款的配套资金,如果链条断裂,后面的反应将是一连串的 由于票据市场近期连连生变,商业承兑汇票转贴现遭遇阻力,金融业内对此十分焦虑:如果这部分商业承兑汇票无法顺利转贴出去,很可能导致部分与商业承兑汇票相关的优良企业资金链断裂,形成银行坏账。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9月末票据贴现余额1.4万亿元,而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约占全部票据贴现额的15%;据此推算,大约有2100亿已经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滞留在商业银行手中。据说,这些票据又大部分集中在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手中。 背后可能是优良企业 金融业内一个重要推测是:2100亿商业承兑汇票的另一头,维系着大部分优良企业的命运。 商业承兑汇票过去长达10年来一直发展缓慢,承兑量只占全部票据承兑量的2%。但2003年以来,这个比例突然提高到了5%;由于统计上的原因,有人估计实际比例可能高于5%。 目前中国贷款利率是有管制的,在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基础上,最多可以下浮20%。而票据市场利率则是市场化的,近年来货币市场资金宽松,票据市场利率较低,利用票据融资的成本比直接贷款低得多。 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当前发展商业承兑汇票的积极分子。他们利用贷款市场和票据市场的利率差异,可为企业设计出各种成本更低的融资方案,用票据市场的短期融资滚动的方式,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的需求。 比如,企业需要一年期的贷款,股份制商业银行会建议他们不用贷款,而开半年期的银行承兑汇票或商业承兑汇票,到银行贴现,取得可用半年的贴现资金;到期后,再开第二张汇票还第一张汇票,循环使用,就可以付票据市场的低利率获得一年期的贷款。这就是所谓“短期贷款票据化”。 这种方式可以大大节约财务成本: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的利率是月息4.4‰,而商业承兑汇票的贴现利率可能低到2.475‰,银行承兑汇票的直贴利率更低。通过短期贷款票据化,企业一般能节约两个点的利率。 在短期贷款票据化中,各家银行有不同的策略。据说,有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较多地使用了商业承兑汇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今年8月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率前,票据市场“抢票”现象严重:如果给企业开银行承兑汇票,企业拿在手里,哪家银行的贴现利率低、给的回扣多,就贴现给哪家银行;而商业承兑汇票用的是企业信用,基本在开户行贴现。因此,商业银行会尽量选择开商业承兑汇票。 对企业来讲,开商业承兑汇票无需像开银行承兑汇票一样在银行存保证金,虽然贴现时利率比银行承兑汇票高,但综合成本还是比较低,因此也愿意接受。股份制商业银行从国有商业银行手中抢的首先是优质客户,况且能够利用两个市场双轨制度降低财务成本的企业,也大多是财务核算精细、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 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商业承兑汇票经过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贴现,后者也就成了“第二责任人”——如果承兑企业到期不能付款,贴现银行就成为付款人。在资金宽松时期,这些经银行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的流动性几乎与银行承兑汇票相同,股份制商业银行顺利地把这些票据转贴出去,就可以不占用本行的贷款规模,循环向企业贴现。这相当于从其他银行——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拆借资金支撑这部分贷款。 但是,一旦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转不出去,银行就没有资金继续给这些企业新开的商业承兑汇票贴现;而企业的资金需求是一年的流动资金,不能中断。而且按照银行和企业间的融资协议,必须允许企业再开出商业承兑汇票,银行保证贴现。股份制商业银行手里现有的商业承兑汇票卖不出去,无法再对企业贴现,企业的资金链条就会断裂,很可能就会形成坏账。 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票据人员告诉《财经时报》,这种业务的高峰大约在今年的4、5月,因此,风险在今年年底或明年4到5月会明显暴露出来。由于这部分票据化融资代替的是流动资金贷款,而这些流动资金又往往是银行中长期项目贷款的配套资金,如果链条断裂,后面的反应将是一连串的。 最直接的反应则可能是这些持票银行年关难度——按照8月前的状况,这些商业承兑汇票都能转贴出去,因此商业银行并没有给这部分票据预留规模。另一方面,由于今年前几个月大量贷款,银行资金已经十分紧缺。 一位银行人士告诉《财经时报》:今年前9个月,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和存款的比例整体已经超过80%。而按照人民银行规定,以往存贷比最高只能到75%,也就是说,今年新增贷款已经全部用于放贷,并动用了原来的备付。 货币量的收缩必然带来市场利率上升,这是市场应该付出的代价,但糟糕的是,在商业承兑汇票背后直接受到冲击的是一部分资质良好的企业。为了保这些优质客户,骑虎难下的将是这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部分银行暂停票据业务 应该说,股份制商业银行这种短期贷款票据化的设计,既没有违反金融规章制度,又抢占了市场份额,如果市场没有发生变化,链条滚动下去没有问题。但始料未及的是,8月央行宣布调高存款准备金率。 在转贴现市场,经过商业银行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几乎与银行承兑汇票有同等的市场认同度。人民银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率后,市场出现了紧张气氛,票据市场利率也节节攀升,银行承兑汇票利率从最低时的1.9‰升到目前的3.3‰,商业承兑汇票甚至接近同期贷款利率。原来抢票的转贴现市场开始挑肥拣瘦,商业承兑汇票遭到银行歧视。 《财经时报》获知,最近,在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之间发生了一笔涉及金额超过1亿元(一说1.3亿)的商业承兑票据案。大致的情况是:珠海一家企业开出商业承兑汇票,农业银行河南南阳市方城县支行出具担保函;建设银行珠海拱北丽景支行假背书后,再转卖给河南郑州华信支行。据说,人民银行、银监会以及公安等部门正在着手案情调查。 这一事件震动了整个票据行业。有消息说,工商银行已经内部传达“上级精神”,在全国停止商业承兑汇票的转贴现和直贴,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也基本停止了对商业承兑汇票的转贴现。在“重灾区”河南,干脆连银行承兑汇票的直贴也被紧急叫停。 时下,叫苦的是手里攥着商业承兑汇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央行给了一个月的时间调整资产结构,但是,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票据人员告诉《财经时报》,这还是来不及,原来和企业定下的协议还要执行;有的银行在和企业签订融资协议时,连贴现利率都固定下来,也必须执行。 除了转贴现,这些票据还有一个合理的出口,即向人民银行再贴现。2001年9月11日央行把再贴现利率调高到2.475‰,但近两年来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远低于此,很多地区再贴现萎缩。 此外,人民银行目前执行的还是1997年制定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再贴现管理办法》,各地区掌握标准也不同。经《财经时报》询问,除了上海表示可以接受部分商业承兑汇再贴现,大部分地区的人民银行明确表示“不接受商业承兑汇票的再贴现”。 这几乎堵住了商业承兑汇票的最后一个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