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如果中日之间持续“政治冷”的局面,那么在华日本企业的很多经营将会遭受很大影响。
本报记者 钮键军
10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曼谷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会见了日本首
相小泉纯一郎,要求日方慎重处理历史问题,千万不要再做伤害战争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对于中日双方就“8·4”齐齐哈尔日本遗弃毒剂伤人事件的善后问题达成的一致,日方应抓紧落实,尽早使受害人得到抚慰。希望日方以此为契机,加快处理日本遗弃在华化武的销毁进程。
而据日本媒体披露,对于日本期待的中日元首实现互访一事,双方并未提及,尽管首相小泉纯一郎近来在与中国领导人在国际场合的会晤中,多次发出这一倡议,但中方反应冷淡。
日本避谈赔偿
在胡锦涛与小泉会晤的前一天,10月1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在北京披露,日本政府决定,将向中方支付3亿日元,用于补偿“8·4”事件给中方所造成的损失。章启月表示,“8·4”事件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民族感情,不是任何数量的金钱就能补偿的。
8月4日,在齐齐哈尔市的一个建筑工地上挖掘出5个侵华日军遗留的毒剂罐,因毒剂泄漏,43人中毒受伤,1人死亡。齐齐哈尔市政府和受害者向日本政府提出了赔偿要求。
中日双方在此后的三个月中就善后处理事件进行了三次磋商,中国领导人吴邦国、温家宝也在会见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时敦促日本尽快妥善处理“8·4”事件善后事宜及日军遗留化武问题;中国外交部门也就此多次照会日本政府要求加快解决进程。
尽管日本政府领导人也表示要尽快以认真的态度妥善处理此事,但仍给外界感觉动作迟缓,言行不一,引起中国公众和受害者的强烈不满。
在“8·4”事件过去三个多月后,日方同意以“协力金”(慰问金)的名义向中国支付3亿日元,主要用于支付给负责处理事故的相关机构和负责治疗的医疗机构。但日本方面在发表声明时特别强调,这3亿日元只是“协力金”而不是赔偿。理由是日方认为,在1972年的日中共同声明中,中国政府已放弃了战争赔偿要求权,因此将继续坚持不对“赔偿”做出回应的原则。
日本外务省事务次官(副部长)竹内行夫在10月20日的记者会上表示,“(这笔款项)不是支付给受害者个人的补偿或者代替措施”,再次强调此次支付不是战后赔偿。
受害者继续诉讼
听闻日本政府决定将向中方支付3亿日元的消息后,“8·4”事件的受害患者普遍认为,在当地政府积极工作下,特别是在中国政府和外交部的积极努力下,“8·4”事件得到初步解决,令人感到欣慰,但这只是日方迈出的第一步,希望能有更进一步和具体的进展。同时,患者对后期治疗费用及伤残后的生活能否得到保障仍然担心。
齐齐哈尔市广大市民也对侵华日军过去遗留的、目前还没有挖掘出来的毒气弹仍然十分担忧,强烈要求日本政府要尽快采取措施予以挖掘、销毁。
据《大河报》消息,负责此次起诉的中方律师苏向祥也表示,目前的协议肯定不会让受害者及其家属满意,因此还会继续上诉。
他指出,这次日本政府同意向中国政府支付3亿日元的补偿,但并未说明这3亿日元支付给中国政府的性质,是慰问金,还是赔偿金。这只是日本政府迫于“8·4事件”后中国政府多次提出抗议,而采取的顾全脸面的方法,日本政府至今还是以《中日联合声明》的条款拒绝赔偿,所以他们采取支付调查协力金的方式来应对舆论压力。
苏向祥认为,支付3亿日元的调查协力金只是政府之间的协议,向日本政府提起诉讼是民间行为,互不影响。他强调,受害者从这笔调查协力金中最终得到的赔偿可能不多,中日律师团不会因为日方支付调查协力金而放弃诉讼,因为作为中方受害者,没有能力去判断什么性质的赔偿金适合他们,律师要向受害者提供这方面的知识,并尊重当事人的意见向日本政府提起诉讼。
中日首脑互访搁浅
由于近一两年来日本多次在历史问题的处理上做出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中国国家元首、国务院总理已分别有五年和三年未访问过日本,对于两个近邻来说,这是不寻常的。
10月1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在回答相关提问时表示,中日双方都应做出努力,为两国高层往来的持续创造良好条件。希望日方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正确认识、处理包括参拜靖国神社在内的有关问题。
中国社科院一位专家对《财经时报》表示,中日首脑互访对中日两国都十分重要,目前迟迟不能实现,原因就在于日本政府始终不能正视历史问题。在这位专家看来,对于“8.4”事件,中方的态度其实并不在乎可以从日本那里获得多少日元的赔偿,因为日本对中国战争所造成的伤害不是金钱所能弥补的。中方是希望日本能够通过这次事件认真反省历史,并向中国和亚洲人民做出道歉。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向《财经时报》透露,日本之所以在政治问题上迟迟不作让步,是因为日本认为目前中日两国经贸关系进展顺利,并没有因为政治上的冷淡而有所损失。
但伊藤忠(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总代表佐佐木聪吉并不这样认为,他表示,目前中日双方的“政治冷”实际上已影响到日本企业在华正常经营。不但中日两国在政府层面的沟通存在严重障碍,民间层面或者说是经济界沟通也有问题。
他特别强调,现在中国民间的反日情绪已影响到日本企业在华的经营项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京沪高速铁路的修建,日本企业就是因为中国民众的反日情绪才不能顺利拿到这个项目。
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姜跃春研究员也认为,尽管中日经济间互补性强,中日之间的贸易往来呈逐年递增趋势,并没有受政治因素的过多影响。但在中国的大型项目投资上,中国政府不能不考虑民间的反日民族情绪,因此,如果中日之间持续“政治冷”的局面,那么在华日本企业的很多经营将会遭受很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