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擎
自从1997年中国经济经历总需求疲软以来,通货紧缩就一直如影随形般地伴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但是,2002年下半年至今的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已经具备了在中期内稳定走出通货紧缩的基础。
有望稳步走出通货紧缩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快速增长,投资者、消费者的预期趋好,微观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增强,整体形势是近年来最好的。”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对2003年的中国经济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的确如此,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9114亿元,同比增长8.5%,比去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1%。
中国社科院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事实上,早在2000年上半年的时候,同样出现过经济增长率上升,通货紧缩趋缓,宏观经济情况出现“重大变化”的局面,当时的很多分析者认为已经形成了经济上的“拐点”。但可惜的是,在进一步有利于走出通货紧缩的变化发生以前,全球经济出现了寒流。先是世界上主要股票价格在美国NASDAQ股市带动下深幅下跌,继而美国经济出现了多年来的第一次衰退,全球经济疲软,引起中国的出口需求下降。到了2001年,先是出口增长速度下降,然后引起经济增长率逐季下降,通货紧缩卷土重来。
而今年的经济情况已与2000年不同。
中国社科院的判断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一直困扰我们的通货紧缩压力的问题在2003年和2004年中将会进一步缓解,消费价格指数变动在2003年即转负为正,2004年消费价格指数和社会零售价格指数都将转入上涨趋势。预计2003年和2004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年变动率将分别为-0.5%和0%,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率将分别为0.6%和1%。
日前,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完成的课题“走出通货紧缩与人民币汇率”则明确指出:“从中国经济现阶段的基本情况来看,出现持续的通货紧缩是不正常的。”
该课题分析说,过去出现了通货紧缩,一个基本的原因是真实利率在长达3年多的时间里持续大幅度偏高,对企业资本金产生了严重的损害。这个损害现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另外,伴随通货紧缩的其它情况如存货投资连年大幅度下降,消费倾向相对偏低等,已经开始或者将要发生逆转。同时,在国内外经济情况变化和一系列涉外经济政策的作用下,境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此外,考虑到财政赤字和银行不良贷款的发展、全社会存货比例的下降以及其它方面的情况,可以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具备了在中期内稳定走出通货紧缩的基础。
宏观性经济政策待调整
在这样的经济局面下,从1998年开始的以刺激总需求为中心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是维持不变还是要进行转折性的调整呢?
“如果没有大的政策调整,将在不长的时期内出现偏高的通货膨胀。拖到那时再考虑控制总需求,就会重复过去的宏观经济政策剧烈改变和总需求大幅度波动的情况。”著名经济学家宋国青尖锐地指出。
为此,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建议,在未来几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压缩财政赤字和银行不良贷款并注意控制外汇储备的风险,协调不同方面的政策尤其是国内政策和涉外政策。
宋国青提出了两种可供考虑的政策组合。
优先考虑的政策组合是,一是人民币一次性升值5%;二是将出口退税的有效税率下调4%,同时同幅度下调进口税;三是保持3%左右的通货膨胀率,使人民币通货膨胀率略高于其他主要货币的通货膨胀率。这三项合起来,可以使人民币实际兑换值上升10%。
在这个基础上考虑其他政策,货币政策在一段较短的时期内应当比较适中,为内需替代外需提供条件,在通货膨胀比较明确以后直接通过调控利率来调控总需求。然后是控制银行不良贷款和财政赤字相对从缓,保证涉外政策调整比较平顺地实施。
另外一个折衷的建议是,尽可能争取一定幅度的直接升值与同幅调减出口退税率和进口税率,剩下的升值潜力通过中等程度的通货膨胀来消化。如果主要靠通货膨胀来实现平衡,也有较高和较低通货膨胀的区别。在5%左右的通货膨胀率下,大约3年以使人民币真实值下降10%,而8%左右的通货膨胀率可以在2年内完成调整。
而目前最需要注意防止的政策是用非价格手段控制货币供给和总需求,包括外资和外贸。既不升值又不搞通货膨胀的办法是控制货币供给和总需求。出现这样的局面,外资将趋于更多进入。如果只控制国内贷款而不控制外资,可能会导致更大的损失。如果在现在的情况下人为控制外资,那就是很难理解的政策,一方面给优惠,最大的优惠是汇率优惠,另一方面又实行控制。不论怎样说,在实施其它多项刺激总需求政策的同时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来抑制总需求,可以认为是效率最差的政策组合。在不动汇率的前提下,货币供给有自动增加的倾向,央行对控制通货膨胀“守土有责”,只能考虑控制货币供给。在利率不动的情况控制银行贷款,可能出现很多问题。通过其它手段来控制贷款,效果可能比恢复信贷额度控制还差。
其次是在考虑动用利率汇率税率这些杠杆时考虑不同方面的利益,包括出口商和供给商的利益,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企业的利益,中央银行储备资产的帐面损失等等。单独考虑这些利益的任何一部分都会对政策选择造成不利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