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富豪财富传向第二代 年轻继承者率先接棒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9月27日 09:14 《财经时报》 | ||
8月末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的“纪念李海仓同志暨《有产者启示录》出版座谈会”,应该是在海鑫集团缔造者、原董事长李海仓(200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27名)遇害后,对这位生前低调但有良好口碑的中国新生富豪以及他的财富的一个最终的、官方的定论。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第一副主席胡德平,以及山西省、运城市的地方政府官员。 为财富正名 是次会议上,“有产者”一词(引自《有产者启示录》)被与会官员、学者以及富豪们广泛讨论。经济学家洪盛说,有产者这个词汇应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它不应该是“无产者”的对立面,也不应该再是一种不光彩的符号。 胡德平说,“有产者”们在现在这个时代的意义,是以其“有产”,创造更多的财富和就业机会。不单单为自己,也为社会,最终,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有产者”,亦即“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共有约30家新闻媒体参加了这个小范围但并不低调的座谈会。媒体的理解,这次会议,是为之前对海鑫集团甚嚣尘上的质疑的一种回答,为李海仓事件做一个结论,也是为他的继任者李兆会“扶上马、送一程”的一种表现。更是为之前由李海仓事件引发的在媒体间进行的“财富”以及“对待财富”态度的广泛讨论做一了结。 在李海仓年初遇害后,这样的讨论曾十分热烈,甚至在媒体间引发了“论战”,也成为今年“两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其内容针对海鑫集团与李海仓本人的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海鑫集团的债务问题;李海仓个人财富的“来路”;海鑫集团的股权结构。 《有产者启示录》一书的作者是《中华工商时报》的资深记者张志勇,他本人(包括他所在的报社)对海鑫集团、对李海仓本人之前都有深入的了解。在李海仓遇害半年后出版的这本书,详细地描述了半年来的这种论战的过程,也部分回答了之前旋绕在李海仓、海鑫集团背后的,媒体以及公众感兴趣的问题(或者质疑)。 李海仓的儿子、继任者李兆会也在座。所以,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海鑫集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就在这个“座谈会”前两天,8月17日,甘肃兰州长青置业董事长刘恩谦同样遇害。 富豪多劫 刘恩谦的遇害与李海仓如出一辙:同样是在私人居所(李海仓在自己的办公室,刘恩谦是在家中),同样是遭遇枪击。一个在兰州,一个在山西;两次事件距离7个月。 刘是兰州长青置业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媒体披露,他还曾涉足汽车销售和维修行业,然后是教育业,先后以“公办民助”的形式与相关院校合作,成立兰州长青外国语高级中学及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 据不完全统计,进入2003年后,中国内地的新兴“富豪”们劫难不断,自1月16日至8月17日,整整7个月间,先后有3位知名的“富豪”落难,在李海仓和刘恩谦之间,2月12日,北京照地盛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祖豹,一个“毛皮大王”,在回到温州老家给自己的儿子“操办喜事”时,在乐清蒲岐镇北门街道渔业村的自家门口遭到5名男子的袭击,身中14刀当场身亡。 上述3“富豪”,个个身价过亿,即使资产最少的周祖豹,保守估计,个人资产也在亿元以上。最多的则是李海仓,在其遇害时,个人财富已经在20亿元以上。 李海仓遇害时47岁,周祖豹50岁,刘恩谦56岁。3位正当其年的富豪落难,在中国掀起轩然大波,“仇富”一词成为媒体讨论的热点,“贫富差距”和“社会分配不公”在经济学家、媒体记者的口中或者笔下频频出现。 李海仓,因为其身价最高,也成为个中讨论时最多出现的一个名字。 财富接力棒 李兆会接替父职,继承20亿资产的过程多不为外人所知,海鑫集团的说法是“为了维护集团的稳定”。他的“竞争对手”淡出集团,也或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和李兆会一样,在刘恩谦遇害之后不久(下葬后第3天),他的儿子、28岁的刘乃畅正式掌管资产高达2亿元的长青实业,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富豪之一。 李海仓或者刘恩谦,也许在遇害前并没有打算把财富接力棒如此之快地递交到他们的下一代手中,毕竟他们正处“当年”。但惨案发生,最终的结果,是一批年轻“继承者”富豪的产生:在他们的同龄人为自己前途担忧或正处于起步阶段之时,他们已拥有亿万资产,站到了一个高高的平台之上。 中国改革开放不过25年时间,真正上规模的民营企业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才出现。进入新世纪后出现的“富豪”,多是自那时起便开始创业,最终“白手起家”的创业精英。随着时间推移,创业者(家族财富的积累者)相继因各种原因退下,第二代正在接棒。可以想见,没有血案的“交接”亦将在未来几年内迅速展开,现在则刚刚开始。 与李海仓一样在200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排名第27位的浙江中宝原董事长吴良定,早在2001年,就已把自己的中宝集团董事长大权授予了儿子、36岁的吴捷,他或许是“率先交棒”的佼佼者。 与毫无企业管理经验的李兆会不同,早在1993年,吴捷即利用父亲给他的人民币100万元启动资金成立了自己的企业日发集团,并以100万元创造了超过2亿元的财富。 第二代人在接手巨大财富之后如何施展,也许会比第一代人创业的故事更加精彩。(丁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