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似乎在离我们远去 防范新型经济过热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9月25日 18:47 南方周末 | ||
□经济月评 -高辉清(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势头用一句成语来形容,可以叫做“锐不可当”!曾经以为会出现的不利因素全没出现,原来没想到的有利因素却大量涌现。不管是外需,还是内需 但从事经济研究的时间长了,就会有一个体会:我们永远都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完美,但现实永远都是不完美的。如果细细体会就会发现,平静之下暗流涌动,一些奇特的现象若隐若现,同时又在交织感染。 物价运行出现了三个奇特现象 在上一期的月评中,我们谈到今年以来最让人乏味的经济指标就是物价始终在低位徘徊。8月份的物价似乎依然如故,继续维持在0.2%~9%之间做箱体震荡。然而指标的时间序列变长了,认真分析一下,还是发现一点新东西。 首先,今年以来我国的物价运行有三个奇特现象:一是主要受SARS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与市民收入相比变得更慢,消费增长也不快,但农村物价却比城镇物价上涨更快;二是作为最上游的产品之一,蔬菜的价格上涨历来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动力,但历来也只是季节性的动力,季节一过也就了了。然而,今年以来,这个历史上的季节性因素却在每个季节都反复出现,使得我们不由得怀疑,天气或节气变化对蔬菜的供应究竟还有没有差异?!三是SARS过后,北京、广东等“重灾区”消费回补势头特别快,但这些地区的物价却在全国物价小幅加速上涨的情况下,一而再、再而三地往下走。 其次,今年以来,物价指数虽然在一个狭小区间内上下波动,但如果剔除1月份因春节因素而导致的异常上升和5月份以后因SARS而带来的异常下降,我们就能惊奇地发现,一条已经基本成形的上升轨道隐约出现在眼前!与此同时,对其他物价指标(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企业商品价格变动指数)进行同样的分析,也都能得出类似的结果。这使得我们几乎不敢相信,难道肆虐多时的通货紧缩真的在离我们远去?! 能否对上述猜测作出一个明确判断,对我们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一是它有助于判断经济是否过热,二是有助于下一步制定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然而,要作出这一判断又实在太难,其中一个障碍就是要给前面提出的三个奇特现象一个合理的解释。 就笔者所知,目前对相关成因分析的研究几乎是零。为此,本人只好根据自己具备的一些知识,从后往前推论,力争分别给出相对合理的判断。 (1)造成北京和广东等地消费增长与物价增长相互背离的原因可能与商家的经营策略有关。在SARS期间,商品的滞销给他们资金周转带来了极大困难,而且许多商品季节性较强,所以,SARS过后,市场需求一起来,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要把它们倾销出去。 (2)今年以来,我国农村的产业经营虽然有所长进,但要摆脱“看天吃饭”的困境,估计还有待时日。所以,今年蔬菜价格持续上涨的成因恐怕已经不能从供给方去寻找,而应从需求方去探讨。但是,对蔬菜的相对旺盛的需求从哪里来呢?从各方面迹象看,它可能主要来自于农村,这就使得对第二个奇特现象的解释归结到了对第一个奇特现象的解释了。 (3)在出现了农民收入增幅下降的情况下,农村物价为何却持续上升?这是今年物价运行中最不合情理的地方!我对此的解释是,一个与表面上看起来八竿子打不到的事情却可能是背后真正的成因,即,今年以来,城镇化和开发区的加速发展将部分传统的农民变成了城镇居民和非农民(后者之所以不说他们是市民,是因为他们户口还是农民;但如果说他们是农民,他们又在城镇化和开发区的建设中失去了土地)。这一部分人从过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开始步入市场经济社会,新增的需求量虽然不是太大,但是在规模很小、机制不太完善的县乡级市场足以推动价格明显上涨。 面对着经济持续、加速增长和一些行业性瓶颈(如许多地方出现了所谓的“电荒”),宏观经济调控部门显然已经没有耐心去等待“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尘埃落定,从8月份开始就陆续出台了多项紧缩政策,以期经济的温度有所下降。但从实际情况看,效果不太明显,当月工业继续加速增长,其增幅在扣除一二月因春节因素而导致的紊乱之后,达到了1995年以来的最高点。不过从具体的统计情况看,这些政策也不是没有见效,比如,房地产投资增长就比上月下降了6.6个百分点,而且国内企业(不管是国有的,还是个体的)的工业生产也确实有所减速。经济没有减缓的原因在于外商们的“我行我素”,其投资企业的增速比上月还提高了1.3个百分点。 在货币供应方面,情况与工业有些类似。8月份,央行终于下定决心,认为已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时候了,于是不仅继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回收基础货币,而且还下了一道“猛药”,即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了一个百分点。然而,8月末的统计结果表明,金融机构的贷款不仅没有因此而减少,相反还创出了近7年来的新高。广义货币供应量也继续加速增长,攀上了1997年5月以来的最高点。面对严峻形势,另一监管机构——银监会——也变得有些坐卧不安,于是放出风来,要全面调查四大商业银行及其所属机构的有关信贷情况。 我的一位同事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坏事就像小偷,总是在你不经意的时候降临。”这句话用来形容SARS的滞后影响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正当人们将SARS都快忘记的时候,其滞后效应却来到我们的家门口! SARS滞后效应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直接利用外资数量增长连续两个月出现大幅下挫,使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相应的回调。与此同时,外贸出口增长放慢,在上个月放慢1.7个百分点之后,8月份再次放慢3.3个百分点。展望后市,由于外资企业出口在我国全部出口中所占的份额巨大,七八月外资出口增长的持续放慢,可能导致第四季度我国外贸出口增长以更大的幅度滑落。 不过,8月份,SARS对消费的滞后影响却是正面的。比如,曾经遭受严重冲击的餐饮业就出现了报复性反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比SARS扩散前的一季度提高了0.7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则加速了5个多百分点。另外,短期的SARS导致人们长期消费观念更新的迹象也更明显,体育、娱乐用品类消费甚至增长了四成以上。 要防范一种新型的经济过热 上述经济运行中的奇特现象解释起来,有的很好理解,如SARS的滞后影响;有的勉勉强强,如物价运行中的三个奇特现象,有的则还是一个谜,如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这一切就使得经济分析有些困难。 近几个月来,经济界吵得最热闹的就是“经济是否已经过热”。持反对意见的人拿出了历史上大家公认过热时期的经济症状与现在情况一条一条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症状都对不上号。持支持意见的人大多来自经济主管部门,他们对经济实际情况的了解通常比别人要更清楚,之所以还会在争论中陷入窘境,并不一定是他们的感觉出了错,更多的是因为传统理论出了错,他们找不到合适的理论来为自己辩护。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现在是到了理论创新的时候了。根据传统的经济理论,经济一旦出现过热,必然表现为:(1)物价持续快速上升;(2)居民消费全面高涨,许多商品供不应求;(3)生产在能源或原材料方面遇到瓶颈制约。但是从上述三点症状分析,其核心是第二点即物价的上升与生产遭遇瓶颈都是由于居民消费太旺盛所致,所以,我们可以定义它为“消费推动型经济过热”。 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商品供不应求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了,经济过热更多地已经不再表现为传统的需求推动型,而是一种新的形式。我把它定义为“投资推动型经济过热”。这种过热是由过度投资所导致,后果就是:产能大量过剩,产品供给远远大于市场需求,物价不断下跌。只有在经过长时期的调整之后,市场才能实现“出清”,经济景气才能缓步上升。 按经典的经济理论,过度投资只能是由过度的消费需求所拉动。然而,随着经济领域的不断拓宽和形式不断创新,过度投资越来越被非消费因素所引导。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上世纪纳斯达克股市泡沫破裂之前的美国经济。有关资料表明,当时美国的企业投资出现了非理性增长。仅2000年一年的时间内,企业在IT业的投资规模就超过了1970年代的十年总和,增长幅度高出1995-1999年平均增长水平10多个百分点。这次IT投资规模的高度膨胀与消费推动毫无关系,因为当时的IT投资绝大多数都集中在网站建设,而网站只是烧钱的机器,根本不赢利。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这些网站就不应该出现。但是在纳斯达克股市不断飙升行情的刺激下,风险投资家已经不再按照“市场有效需求决定投资和生产” 这一游戏规则来出牌,而按照“投资IT企业,就能上市;只要一上市,就能赚大钱”这一逻辑来行事了。这次美国由IT产业过度投资所引发的经济过热后果,大家现在都已经看到了,IT业的产能大量过剩(据说,美国的宽带网十年不投资,都够用了),经济多年保持低迷。 应该说,美国最近的经济危机带来的教训已经很深刻了,但世人似乎至今都没有对此进行过认真的反省,在一份权威的报告中,该报告作者仅以一句“新经济危机是世人从没有经历过的一场全新危机”,就把它一笔带过了。我想,现在也许正是我们把这场反思课补回来的时候了。 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看,我们需要防范的是后一种、大家还不太熟悉的投资推动型经济过热。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想先讲一个故事(它源自《第五项修炼》中的“啤酒商游戏”,但具体内容是我自己编的)。在某地,有一个啤酒生产厂家为10个啤酒商供货,每个啤酒商又为10个喝啤酒的人提供服务,每个人每天都喝1瓶酒,这样啤酒厂每天只要生产100瓶酒就刚刚好。有一天,由外地新迁来一户人家,该户男主人也爱喝酒,每天也到就近的啤酒商甲那儿去买1瓶。然而,甲比较糊涂,并没有掌握这一新信息,只是发现从某天以后,店里每天都缺酒,今天是张三没酒喝,明天是李四没酒喝。而且,为了储备后用,王五又可能一天就买5瓶酒。如此一来,甲得出了一个结论:该区每个人都非常缺酒喝。于是,等到下次进货的时候,他不再以每天10瓶的量进货了,而换成了每天20瓶。由于啤酒厂每天还是按100瓶的量进行生产,甲买走20瓶后,乙、丙、丁等就买不到或者买不足。啤酒供不应求的信息因此就传递到了该地区的各个角落。于是,每个消费者在能买到酒的时候都加倍买,每个啤酒商在能进到货的时候都加倍进。当所有这些信息汇总到啤酒厂的时候,啤酒供不应求的程度已经被扩大了100倍。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大好形势,有个投资者作出了一个非常符合市场规律的决定,建一个新的啤酒厂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最后的结果,大家都可想而知,两家厂和10个啤酒商库存量不断增加,即使不断地降价销售也无济于事,整个市场一片萧条。 这是一个典型的由投资过度带来的经济过热的例子。中国当前的经济尽管总体上保持了健康状态,但在一些行业确实在上演“啤酒游戏”中的故事。为此,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并采取适当措施,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