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向流通股股东“伸手” 股份银行缺钱暴露问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9月19日 08:29 中国经济时报 | ||
本报记者 张炜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股份制商业银行缺钱的新闻接踵而来。一则消息称,“为了帮助股份制商业银行度过目前的资金短缺难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停止向其他金融机构拆出资金,转而向资金紧张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定向拆出资金。”另一家媒体则报道,招商银行2003年中期业绩交流会发生冲突,基金经理们向招商银行管理层及中金公司抛出《坚决反对股权割 浦发银行今年1月刚刚增发3亿股募集25.35亿元,民生银行于3月发行了40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招商银行又于上月提出发行不超过100亿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都是上市时间不长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中,招商银行于2002年4月才上市。这些盈利能力不错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何如此“捉襟见肘”,让投资者感到十分困惑,甚至不满。 此次招商银行提出转债发行,便遭“不顾流通股东利益,恶意圈钱”的指责。有基金经理称:“上市公司热衷于从流通股股东身上圈钱而不思为股东创造价值,增发猛如虎被部分制止后,现在开始流行转债猛如虎,而招商银行100亿融资计划就是上市公司圈钱的登峰造极之作!上市伊始不思回报股东,反而在圈钱上惟恐落于人后。” 实际上,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后急于再融资,并非单纯的“圈钱”,而是暴露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不合理的问题。上市后的银行急于再融资,实在也是无奈之举。银行上市不同于普通工商企业上市,其募股资金主要用于充实资本金。对于资本充实率,巴塞尔协议和央行都有明确的指标要求,不能低于8%,西方商业银行还将资本充足率达到12%以上作为理想目标。 浦发银行在当初上市时曾道出一番“苦经”:“根据资本充实率指标管理的有关规定,商业银行自有资本的多少直接决定商业银行经营总资产的大小,而商业银行经营总资产的大小又是决定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目前央行对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政策下,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来源主要靠经营总规模的扩张,也就是说资本金数量越多,资本充实率就越高,资产规模就允许进一步的扩张,从而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可能幅度就越高。”浦发银行1998年底的资本充实率仅为8.65%,依靠上市募集35.55亿元,使1999年底的资本充实率迅速提高到18.3%。但随后的经营规模扩张,使资本充实率重新节节“衰退”。2000年底和2001年底分别为13.5%、11.27%,2002年底降至8.54%,比上市前的1998年度还要低。 浦发银行的“烦恼”,同样出现在其它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2001年上半年、2002年上半年及2003年上半年,民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依次为12.7%、8.54%、7.11%。今年上半年,民生银行贷款增长速度接近全年预计的增长水平,半年贷款增长达22.9%。但在此骄人“战绩”的背后,受监管层认可标准不确定的影响,上半年发行的40亿可转债暂时无法直接用于补充资本金,目前的资本金充足率低于监管要求8%的水平,直接制约下半年各项业务特别是贷款业务的开展。对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要么资产经营规模止步不前,要么再向流通股股东“伸手”。 而流通股股东一边,不愿意面对上市银行的“伸手”。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张,并没有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短期回报。浦发银行上市以来实施过三次分红,流通股股东得到的股利回报远低于其付出。再说流通股股东谋求的资本利得,年初虽掀起过银行股投资热,可如今差不多重新回到了起点。银行股毕竟是很难与短线炒作有缘的蓝筹股,短期筹资节奏与短期股利回报出现矛盾,部分投资者必然有意见。招商银行提出不超过100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计划,导致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间的矛盾,这不足为怪。 矛盾暴露出国内商业银行过于依赖存贷款业务的问题,一方面说明部分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与资产规模的扩张潜在“脱节”。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主业的竞争仍属粗放型,存贷业务市场占有率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网点和资本规模的扩张。另一方面反映出盈利模式单一,尤其是中间业务开拓不理想。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机构网络、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的资财,以中间人和代理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及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美国、日本、英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比重均在40%左右,美国花旗银行收入的80%来自于中间业务。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极其薄弱。从民生银行半年报看,该行中间业务收入不尽如人意,收入增长速度不够快,资产流动性也有所减弱,盈利主要还是靠利息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 相比之下,国外商业银行盈利所依赖的中间业务,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自己的资金,很少受到资本充足率下降的“束缚”。国内商业银行目前依赖的存贷款业务,随着我国历年多次降息,其利润率并不可观。而中间业务的发展,可为银行带来大量手续费收入和佣金收入,还可增加银行的资产,其收益率大为提高。在这方面,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明显偏弱。南京爱立信倒戈外资银行事件中所暴露出的中资银行薄弱环节,就发生在中间业务中。由商业银行代客户收取应收账款,并向客户提供资金融通,是国外商业银行经常开展的中间业务,而在国内只有少数中资银行极其谨慎地办理。 股份制商业银行遭遇资金短缺难关,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压力趋大,投资者应该注意银行漂亮业绩背后的隐忧。中国银行业入世只有五年“缓冲期”,若再不调整盈利结构,其业绩和成长性将难以乐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