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汇率政策必须紧盯美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23日 18:07 北京晚报 | ||
中国正迅速成为全球经济疲软的替罪羊。全世界的看法正日趋一致:敦促中国改变汇率政策,以缓解日益加重的全球经济压力。美国财政部长约翰·斯诺(JohnSnow)及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均已发出暗示,认为中国有必要抬高人民币币值;日本政府早就把他们的很多问题归罪于中国;欧洲人则认为,中国所谓的“盯住美元”政策(即1美元兑换8.3元人民币的固定汇率),意味着欧元过度承担了美元疲软带来的全球经济调整后果。针对这些“杂音”,国际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的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师斯蒂芬·罗奇(StephenRoach)日前专 中国的出口增速的确非同一般———本年度截至6月,中国的出口增幅为33%,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却处于疲软态势,但不应当将中国出口的增长视为对全球经济的威胁。近十多年来,中国出口增长的活力更多地源于西方跨国公司有意识的外包战略,而不是来自中国本土公司的高速成长。自1994年至2003年中,中国的出口额从1210亿美元增长至3650亿美元,增幅达两倍之多。在这期间,中国出口增长的总额中,整整65%出自“外资企业”———全球性跨国公司的中国子公司以及中国与工业化国家的企业成立的合资企业。因此,中国这台“出口机器”的动力更多来自于“我们”而不是“他们”。 中国出口的高速增长,并不等同于对其他国家市场份额的侵吞。它更多是与工业化国家的高成本制造商进行竞争,寻求生存空间的“副产品”。去年,流向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了创纪录的530亿美元,使中国成为全球吸收此类资金最多的国家。这些投资并非迫于压力而来。成本高企的工业化国家已经决定,它们需要以中国为基地,利用外包战略,确保在激烈竞争中胜出。终止中国的“盯住美元”汇率政策将破坏这一重要供应链的稳定性,而这一供应链已成为日本、美国及欧洲企业新的全球化生产模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支持中国维持现行汇率政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与广泛持有的观点相反,中国并非依靠偏低的币值来参与竞争,它的竞争力主要来自劳动力成本、技术、质量控制、基础设施及其坚定的改革承诺。而且,如果真如其他国家所愿,中国对人民币升值,那将导致其他资本市场出现泡沫,尤其是房地产。另外,人民币升值也会向市场投机者发出人民币可以“玩玩”的信号。中国政府一如既往地重申,它会致力实现人民币全面自由兑换和开放资本账户的长期目标。但它完全理解,要实现这些目标,先得开展大量的改革,特别是资本市场改革和对银行问题的清理。1997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已经给了我们沉痛的教训,世界不能因经济的疲软而失去耐性,轻易把这些教训忘掉。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近带头抨击中国的是日本。日本高级政府官员指责中国输出通货紧缩,并“挖空”日本的劳动力市场。事实绝非如此。物美价廉的中国进口产品对购买力遭受重创的日本消费者来说可谓意外收获,这正如上世纪70和80年代日本的出口机器让全世界受益一样。在上世纪70年代,日元的平均汇价是接近300日元兑1美元,80年代约为220日元兑1美元,比目前介乎115至120之间的汇价低很多。日本批评中国人民币币值过低是虚伪的,以为同样的低值货币策略曾经为日本经济的发展立过汗马功劳。日本向中国施压,迫使中国对人民币升值,这不过是它为无力或不愿改革,勉强找了这个拙劣的托词罢了。 美国的政府官员、政客及商界人士也忙着抨击中国。许多人注意到,目前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对象是中国,2002年美中贸易的逆差为1030亿美元,今年还将进一步扩大。但对储蓄短缺的美国经济而言,贸易逆差的出现应该不足为怪。美国越来越需要输入外国储蓄,以支持经济增长,贸易逆差则是这一策略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美国取得资金的惟一途径是承担庞大的贸易逆差。如果美国不跟中国进行贸易,也一样会与其他国家产生逆差,如加拿大、墨西哥、日本,甚至欧洲。中国向美国消费者出口的是全球生产商所能提供的最价廉物美的商品,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情况也一样。美国如想减少贸易逆差,就必须抓紧解决自身的一些基本的问题,如迅速下降的国民储蓄率。否则贸易逆差就可能是常规现象,而不是偶尔出现的例外,而选择价廉物美的中国进口商品最符合美国的利益。 经济不景气时期容易出现替罪羊。当今全球经济疲软的情况下,把中国树成靶子是完全不对的。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各国,现在应该结束这场相互指摘的危险游戏了。向丹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