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村”家家没有电视 村民频频上访请求摘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21日 07:31 北京青年报 | |||
梁发芾 背景 小康总是令人心仪向往,尤其世代劳苦贫穷的农民,过上小康生活是千百年来的渴求梦想。但在云南省安宁市的一个叫筲箕凹的“小康村”,新华社记者并没有看到农民的兴奋 声音 一个贫困村竟是“小康村”,那么,把这样的村子评为“小康村”的依据是什么?原来,1993年安宁市引进了一批水蜜桃在筲箕凹村栽种,1995年正是旺季,该村人均收入在那两年中有1500元。那时,安宁市正在轰轰烈烈开展争创“小康村”的达标活动,乡、村干部达标心切,向上级申报了“小康村”。 由此看来,这个“小康村”无疑是某些人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样一哄而上形成的虚假“小康村”,除了债务和耻辱,不会给当地群众带来任何好处。如安徽阜南县是“八七”扶贫攻坚中确定的安徽省17个国家贫困县之一,一些人还挣扎在温饱线上。在市、县两级领导“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号令下,各级干部举债建别墅洋房然后卖给村民,竟出了两个“小康村”。这些“小康村”的后果是,增加了干部和村民债务,使群众更加贫穷,让干群关系更加紧张。 错误的东西应该无条件改正,不管是什么性质的错误,也不管是谁为了什么造成了错误。这不是政治玩笑,而是政治需要。党历来主张实事求是,有错必纠。虚假“小康村”的出笼,是有关政府部门好大喜功的错误。既然它不符合实际,就应该坚决地予以改正。明知错误,却又为了形象和面子拒绝改正,这等于把一个错误变成了两个错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政部门应该从这些事关群众利益,事关党和政府形象的具体事情做起,改正错误,重塑形象。党政部门在改正错误面前没有豁免权,那种认为党政部门改正自己的错误是自打嘴巴,自降身份,因而宁肯错误下去也绝不改正的做法,恰恰是给党和政府的形象抹黑。 戴上真的“小康村”的帽子应该是艰难的事情,因为脱贫致富确实不易,这需要主观努力,也需客观环境。但是摘掉虚假的“小康村”的帽子应该不难,这只需有关部门主观方面放下架子,下个决心即可。难道要摘去这个“小康村”的假帽子比戴上“小康村”的真帽子还难?敢不敢摘掉名不副实的“小康村”帽子,考验着当地政府的勇气和执政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