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铭 沈阳报道
建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在全国新建、改建了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有57个落户在东北三省。现在,谁最关心这57个积压了大量不良贷款项目的命运?
8月3日,吉林长春。在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座谈会上,有关
部门将东北地区的不良贷款核销问题首次向总理提了出来。
“如果说不良贷款是由于政府干预或者是政策性提令批示形成的,只要有足够的证据,中央都会认帐。”温家宝总理的一位随行人员当场对要求核销贷款的当地官员做了具体承诺。
“事实上,不良贷款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上级有关部门决策确定的,甚至是作为专项政策任务来督办的,历年积累许多问题无法说清,这个数字有几千亿。现在东北一些负债国企因不能按期付息被排除在信贷体系之外,这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是一个难以突围的障碍。”座谈会后,这位当地官员无奈地说。
在重振东北经济之役尚未发动之时,关于东北地区核销不良贷款的争论悄然开始了。
国企的“资金问题”
在温家宝总理的随行人员中,财政部部长金人庆、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和央行副行长刘廷焕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使得金融界人士对核销东北地区的不良贷款问题更多了几分猜测。
“考察组要了东北不良资产的一些数字,但没有对这个问题明确表态。”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这次考察中,人行沈阳分行行长宋兴国也全程陪同。
主管东北三省金融的“大区行”为人行沈阳分行,该行早在2000年就东北三省“一五”时期57个重点项目企业技术改造等问题的专题调研。“调研结果将直接汇报到人民银行总行,形成金融支持东北国企改革的政策依据之一。”当地的一家商业银行的资深人士说,最新一期的调研报告将在一个月后出来。
2000年的调研报告显示,东北国企的“资金危机”已经迫在眉睫。2000年上半年,东北三省国有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217亿元,与其拥有的5000多亿元固定资产和1000多亿元流动资金贷款相比很不相称,除少数效益较好的大型和特大型企业之外,相当一部分企业甚至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
另外,工业基础设施落后,技改资金投入不足,国有大中型企业平均45%的设备超期服役或接近报废,近十几年来东北三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平均增长15.9%,一直低于全国19.6%的平均水平;更为严重的是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偿债能力低下,其中未上市融资的大中型国企的长期借款几乎全部为银行贷款,截止到2000年3月,东北地区在工商银行开户的4100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流动资金合计3607.2亿元,流动负债合计4268.1亿元,流动负债已超过全部流动资产660.9亿元,比例为118.3%,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
“长春会议”之后,东北三省这个老工业基地开始喧哗与骚动。据东北的官员介绍,国家对振兴东北的思路是,尽量少上新项目,少铺新摊子,集中改组改造现有的企业。但是,目前巨额的贷款使一些老企业感到压力非常大,要想轻装上阵,必须对以往的贷款问题给出明确的解决办法。
而核销不良贷款,已成了东北当地政府与企业向中央力争的一项政策。
几千亿与500亿
“东北需要核销不良贷款多达几千亿元,但是国家每年用来核销不良贷款的总额却仅有500亿元,即使国家将核销的指标全部用在东北,对东北来说也是远远不够用。”人行沈阳分行的一位资深人士无奈地说。
东北是全国不良资产最高的地区之一。对于不良资产的具体数字,人行沈阳分行讳莫如深。
但据人行沈阳分行的调研报告显示,截止到2000年9月末,东北地区银行贷款的占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存款,存量相当大,但是真正能参加周转的信贷资金十分有限;在银行信贷登记时配卡企业较多,而实发贷款卡企业仅占20.52%。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造就了当地银行严峻的经营环境。“一五”时期,在东北地区落户的57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这些企业曾经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截止到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对其中45家企业累计投资572.77亿元,其中国家直接投资504亿元,补充资本金44.9亿元,核销呆坏账23.2亿元,累计贴息0.67亿元,同时,这45家企业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1225亿元,扣除国家的投资,企业净上缴利税652亿元。但是,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国有企业,却日益陷入经营的困境中。
以本溪钢铁(集团)公司为例,这家有8万多名职工的特大型国企,其2000年的资产负债率为64.34%,在根本无力还本付息的情况下,曾请求将公司在工行、建行、中行、开行1998年末的部分贷款本息44.4亿元,由债权转为股权,实施后预期到2003年利润可达5.9亿元,净资产利润率可达到5.2%。“但由于各方面对债权转股的政策理解不一致,本钢债转股尚没有完全到位。”人行沈阳分行的一名官员说。
因此,本溪钢铁不得不提出央行帮助协调,一是“短贷长用”;二是债负时间界定,将本溪钢铁在1995年之前的贷款陆续进行倒贷。如此要求,可以减缓企业沉重的负债包袱,但终难“脱胎换骨”。
对东北三省大部分国企来说,如果国家能拿出钱来核销一部分不良贷款,将体现“咱们这个大家庭并没忘记这个大儿子的贡献”。
“吃饺子贷款”
“政府要求银行贷款的项目过去曾大量存在,商业银行在这方面都有过很深的体会。”一位国有银行辽宁分行的人士介绍说:“比如,过年时,下岗职工也要吃饺子,这本来应该由政府解决的问题却推给了银行,让银行的信贷资金为下岗职工临时解决困难。”该人士说,发放此类贷款时,银行会要求地方财政担保,财政一般也会按照银行的要求办好所有的担保手续,但到还款时,地方财政却往往变了脸,这样银行的信贷资金只能成为不良资产。
对于此类贷款,中央已经承诺给予解决。但是,大量的政策性贷款却往往由于难以说清贷款发放的原因和用途。比如,中央政府有时为某些项目开现场办公会,会上遇到资金难题,一般会要求银行给予贷款。银行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拒绝贷款的发放。而现在这些贷款大多成为不良贷款。
人行沈阳分行的调研还发现,企业负债中由于政策性原因造成的不少。比如,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在1977年因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安排生产7套轧机,后来又中途下令停止,所有的制品冲销流动资金,使企业自有资金从10264万元一下子销掉9570万元,致使企业流动资金全靠银行贷款来维持,后随着产量增加和物价上涨,流动资金贷款急剧上升,1998年支付的利息高达9300万元,企业大量利润转化为利息支出,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而“第一重型机械”地属高寒地带,每年取暖期长达半年,每年支出的热力费高达7000多万元,加上每年支付的银行利息,企业负担的额外费用相当于全年产值的25%。
在温家宝总理此次调研中,有关部门领导对“政策性贷款”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如果有明确的证据,比如有文件规定,表明贷款是由于国家政策性原因发放的,国家财政肯定会解决这类不良贷款。
但其他的不良贷款,国家财政将很难给予特殊的解决办法。
东北三省则从“振兴东北”这个目标出发,希望国家能对贷款核销的比例更大一点。“对于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很难区分到底是政策性的还是其他原因,从这方面来看,如果国家只核销所谓的政策性不良贷款,在具体操作中将有很大的困难。”辽宁某国有商业银行一位人士说。
僵局将破
实际上,“长春会议”之前,温家宝总理已经两度赴辽宁调研。今年春节期间,温在辽宁阜新进行调研,征求当地一些企业对振兴东北的意见。今年5月底6月初,正是非典肆虐的时期,但温家宝总理再次来到辽宁调研,陪同调研的有央行副行长吴晓灵。
核销不良贷款,无论是东北三省的地方政府、企业还是银行,都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如果能将贷款核销,实际是国家财政资金变相投入东北,振兴东北就有了另一条资金通道。
但不良贷款核销的比例是多少?
从东北来看,当然希望将不良贷款尽可能多的核销,以减轻当地企业的负担。然而,从中央来看,财政已经不可能拿出太多的资金来核销不良贷款,如果将资金用来核销不良贷款,那么其他方面的支出将不得不进行削减。
不少人对东北的不良贷款能否核销表示了担忧。人行沈阳分行的一位人士分析,如果中央给予东北一定的特殊政策,势必引起其他省份的意见。“如果东北可以核销100亿元,别的省份就可以要求中央给核销50亿元,这样的问题是中央不得不仔细考虑的。”这位人士说。
现在,东北三省国有独资商业银业每年按国家规定的1%提取的呆账准备金,每年提取的数额连当年发生的呆账都不能处理,“更谈不上解决历史形成的欠账。”因此,东北方面有人提出,国家应在“十五”期间将呆、坏账的准备金提取比例在现有的基础上适当提高2~3个百分点,使之与实际形成的呆坏账比例基本吻合。
(本报记者郑小伶对本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