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东北构想:重返第一产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11日 07:02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许圣如 秦立东 北京报道 “关于东北未来的发展方向一直在讨论中。2002年以来国家前后向东北派出5个调研组,绿色生态成为东北再造过程中分量很重的一张牌。”8月7日,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阜新在国阅200176号文件中被确定为全国惟一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 2001年5月,阜新市九届党代会上,一种城市发展新概念被正式提出:“不再信守工业强市这一条老路,要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阜新市计委办公室一位官员说,“阜新历史上就是宜农地区,拥有适合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另外,农业安排劳动力的成本要远低于工业。” 当时,阜新的转型思路是:从2002年到2005年4年里,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此后5年里,基本建成全国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区。在9年内基本完成转型。根据这个规划,阜新将租用周边12个乡镇农民的8000公顷土地,建设50个农业园区以及200个以养殖为主的专业小区。 然而,转型之路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 据不完全统计,一个农业园区的建设资金就需要2000多万元,50个即意味着10亿元,而这笔资金只是三大规划中的一项。 这位计委官员为记者举例说,阜新交大农业与生物工程园区项目是由阜新市人民政府和上海交通大学农业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打算建成北方乃至中国最大的球根类花卉的育种、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10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试验基地已建成投产。以后还将建成占地面积1000亩的高档花卉种植基地,其中50亩兰花,450亩郁金香,500亩示范地。项目总投资1.2亿元。 与此发展农业相并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得以凸现。阜新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一位负责人认为,当地应该严禁高消耗和高污染的落后工业向农村转移,杜绝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式的农村工业化模式,实行乡镇工业污染的集中控制。同时,还要促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新东北的农业优势 阜新在变,整个东北也要变。 “从2000年初开始就始终没有间断过产业调整的研究,但是始终还只是停留在建议阶段。″刘庶明介绍,吉林省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东北再造”课题组目前已经向政府提交数十份产业调整的建议。 课题组认为,东北应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生产从传统粗放式的生产转向集约式的生产。可侧重于机床、航空、汽车、造船、发电设备等重大装备制造业及零部件工业,钢铁、化工等重化工业,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对国民经济具有装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体系。 在报告提及的重点建设六大基地中,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被赋予重要地位。刘庶明认为,立足东北经济区是粮食主产区的区域特色,变产量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既可以加快解决“三农”问题,也会增加工业对农业、对粮食的反哺能力; “根据东北实际,对新型农业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条件具备的地区应该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刘庶明认为东北应该成为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和国家粮食安全基地,发展可持续效益农业。 刘庶明介绍说,譬如以玉米加工转化为重点发展精深加工的绿色产业,可以发挥东北地区生态环境较好的比较优势,建设面向国内外的绿色产品基地,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农业基础、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培育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农副产品基地、土特产业基地等。 刘认为,东北平原是国家重要产粮基地,且水系相连,重点要研究发挥松辽平原的优势,改造东北平原水系,建设国家粮食安全基地重大项目和食品安全基地。同时,依托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特有的野生中药材、滋补类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制药技术优势,东北创建北药基地的优势也十分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