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宪容:香港设人民币离岸中心何以可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06日 08:32 中国经济时报 | |||
易宪容 最近,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表示,就CEPA(香港内地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金融方面的安排,中央政府将在四个方面作重大调整。在该四项范畴上,中央正积极研究允许香港银行试办个人的人民币业务,包括存款、汇款、兑换和信用卡业务。此外,当时间及条件成熟,中央将优先考虑在香港开设人民币离岸中心。同时,中央政府正在积极研究将香港保险 可以说,前两项调整不仅意味着外资银行垂涎已久的人民币个人业务将提前在香港实现,也意味着香港有可能成为人民币的离岸业务中心。其实,从香港与国内经济关系的相互依赖性来说,人民币离岸中心在香港设立早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无论是从香港的对外贸易、转口贸易来说,还是从进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来说,香港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早已是不争之事实。 而且在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香港早成了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桥头堡。不少中资企业以充当“信息窗口”方式陆续地进入香港,部分中资企业开始利用香港这个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通过香港资本市场为国内经济发展筹集资金,为国内企业进行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提供示范作用,培养熟悉国际金融运作的人才。还有国内民众到香港的旅游,每5年就翻一番,而且随着CEPA签订,国人更会掀起“香港游”的新一轮高潮。 正是这种两地间经济活动与民众的频繁交往,人民币早已成了香港的“第二货币”。据有人测算,在1996年到2001年之间,香港共接待了内地旅客1890万人次,如果这些游客将法定可携带的6000元人民币中的一半花在香港,则目前香港市场上就应当至少有570亿元人民币。瑞银华宝公司测算表明,假定2002年内地游客增长50%,随后假定每年增长15%,并以上述国人在香港的消费水平,则2005年香港市场的人民币规模会达到1570亿元。如果国内游客把法定所携带的人民币全部花在香港,则2005年香港市场上的人民币会达到3130亿元的规模。 面对着近几百亿人民币在香港流动,香港银行却爱莫能助。因为香港的银行既不能吸收人民币存款,更无法把吸收到的人民币找到出口。以往香港的人民币的流动基本上以一种灰色的方式进行。这种状态既增加人民币交易过程中的成本,也不利于国内央行的监管。放宽香港银行试办个人的人民币业务,自然迈出了在香港设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小小的一步,但离真正的人民币离岸中心为时尚远。 因为,一般来说,各国的金融机构只从事本币存贷款业务,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金融机构从事本币之外的其他外币的存贷款业务逐渐兴起,有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因此成为世界各国外币存贷款中心,这种专门从事外币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活动统称为离岸金融(offshore finance)。也就是说,任何国家、地区及城市,凡主要以外币为交易(或存贷)标的,以非本国居民为交易对象,其本地银行与外国银行所形成的银行体系,都可称为离岸金融中心。欧洲美元市场就是一种典型的离岸金融中心,它是一种自由交易、不受管制之自由的国际金融市场。离岸金融业务是属于批发性银行业务,存贷款金额大,交易对象通常是银行及跨国公司,而与个人无关,其业务通常为引进外来资金,再将资金贷给外国。 而欧洲美元离岸市场产生并非人为力量之结果,而是国际上的政治与经济因素促使自然生成。如在冷战时期,东欧国家为了免遭美国的监管,不愿把美元存于美国而存于欧洲银行,还有70年代的石油美元也是如此;二战后美国的援助计划、对美贸易顺差,使得大量美元外流;美国金融市场的管制,使得美国本土的利率、汇率、信用、贷款方式等方面都竞争不过管制少的欧洲金融市场等。 20世纪70年代,由于国际贸易、投资扩张与石油支出的增加,各国的货币与信用需求得到了快速的扩张,而欧洲离岸金融市场的高效率运作正好适应了这种信用需求的扩张。如具有弹性的多元化的利率结构,能够调和不同货币、不同期限的资金供需。在此段期间,无论是短期(一年以内)资金交易的欧洲货币市场,还是长期资金交易(一年以上)欧洲债券市场都得了迅速的发展。目前,伦敦之所以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就在于伦敦拥有全球最为活跃的美元离岸交易市场(每天约4620亿美元),伦敦的美元交易量较之美国本土还要高(美国为日均2360亿美元左右)。 从以上的经验来看,本币市场的金融管制是该本币离岸金融市场设立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管制,两地没有市场势差,离岸市场设立是没有必要的。但除金融管制因素之外,离岸金融市场的设立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相应的专业人才;健全的法律制度,使国外投资者有所遵循与保障;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吸引资金流入;金融市场具有相当程度的规模经济与发展潜力;自由开放的环境,便利从业人员方便出入境,电信通讯及资料能自由传递,外汇能自由流动;有优惠租税条件等。 以此来对照,香港设立人民币离岸中心何以可能?可以说,加入WTO后,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会比所承诺的内容要走得快,但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国内金融市场的各种制度管制与势差还会存在,国内与香港金融市场所存在的种种市场势差在短期内也不可能消失。正是这种市场势差的存在也就为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设立提供了获利空间。同时,目前大量的人民币在香港流动,特别是随着CEPA条款落实,人民币在香港的流动量也会急速增加,这都是该市场设立的重要因素。而香港无论是社会政治环境,还是金融市场的制度安排都为设立人民币离岸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但是,为什么多年来希望将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愿意一直到现在进展都很小呢?这可能是中国金融制度障碍有关,即建立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资本账户可兑换与人民币自由兑换是一道绕不过去“坎”。中国的资本帐户不开放,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也制约了中国和潜在海外债权人、借款人和客户之间的资金流动,它也是在中国进行商业活动的一个重大障碍。 如何能够迈过这个“坎”,成为香港设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关键。欧洲美元市场得以迅速发展就在于美元的进出与自由兑换是受限制较为少的。因此,中央政府不是仅说等条件成熟后如何行为,而是要重新考虑现行的资本账户可兑换的政策设计,如何在现实国家金融安全和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均衡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推动资本账户开放。 当然,在香港设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中央政府还会有以下的担心:如两地的利率势差可以会成了大规模套利行为契机,从而动摇人民币的稳定;离岸金融市场业务的非准备金化,可以导致人民币流动性的扩充无法节制,从而造成央行信贷管理的困难和引发一些难以预料的后果;由于离岸金融市场与世界金融市场整合为一,人民币资本流动性大幅提高,因而使得国内的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与效力,从而造成货币流动的无管制,货币政策控制的效应因而降低,从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等。 但是国家金融安全是在金融配置效率下得以保证的,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弊端的考虑更应该看到其正向影响。如让人民币在海外流动进入“阳光通道”,减少“洗钱”事件发生与加强央行对其监管;提高人民币资本的流动性,提供储蓄者在安全性与流动性之外更高的收益率;为借贷双方提供更多的信用选择工具,增进金融效率;通过规模经济,打破国内金融垄断,使借贷双方更有效地分散风险,增加套利机会,弱化国内金融管制,从而提高资金运作的效率;促进国内金融业的竞争等。 在这个意义上说,两利相衡取其重,即香港设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并非仅是迈出了个人人民币存款可自由兑换小的一步,而是中央政府与香港当局得重新考虑现行的金融制度安排问题,主动为之设立创造条件。在香港设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