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缺口高达3000多亿 中央财政难堪重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05日 12:31 财富时报 | |||||
高达3000多亿的出口退税缺口,使得中央财政难堪重负,降低退税率风声水起。但是,出口企业的利益如何保障? 出口企业利益命悬退税改革 本报记者郑子轩 实习生刘丽琴 7月中旬,全国人大财经组专家一行就广东外贸企业不堪出口退税重负问题,专程前往主要出口企业以及外经贸、财政税收等政府部门进行调研。一位参与本次调研的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人大财经组专家们在此期间曾暗示,如果没有意外,下半年出口退税领域将酝酿全方位、彻底的改革。日前,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司副司长丛明的一番话似乎足能印证这位知情人士透露的消息。丛明称,国务院目前正在研究,准备改变多年以来单由中央财政承担退税款的办法,而采取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 平均退税率下调至11%? 对于正在酝酿中的出口退税政策,出口企业更为瞩目的是调整后新的退税率。据参与本次调研的这位知情人士透露,按照酝酿的方案,今后,平均出口退税率可能由目前的15.5%下调至11%左右。 而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许健却在接受一些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由国务院牵头的方案正在调研中,并未公布,人大财经组的调研只是起促进监督作用,没有听到下调至11%的说法。 尽管连国家税务总局一位人士也向记者表示平均出口退税率是否下调,下调多少,目前尚无定论。但记者还是从较多渠道获悉,一些部门正在加紧研究的方案中,都涉及到了平均出口退税率下调的措施。 进而言之,一方面,上述一些部门企望通过降低部分出口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或全部出口产品的退税率,促使综合退税率出现明显降低的“良性局面”。 而另一方面,尽管今年以来,我国已分四批下达了总额为1072亿元的出口退税指标,但出口企业对此却不以为然 “我们不单自营出口自己工厂的服装产品,还出口鞋子、箱包等其他商品,如果按照传闻中新的办法,我们企业的路会越走越窄”,雅戈尔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张小珍一语道出了雅戈尔的烦恼。 张小珍翻开了自己企业的“老皇历”。仅在2001年1至10月,雅戈尔就实现了3000万美元的出口额,按照17%的出口退税率,企业应得到退税款3000万元人民币。但直到现在,雅戈尔却仍然一分钱的退税款也没有收到,企业也因此面临资金周转不灵和资金成本增加的双重压力。“最重要的是,这些退税款迟迟拿不到手,心里感觉空空的”,张小珍心感烦躁。 中山食品水产进出口集团是广东的出口大户,该公司连续9年实现出口创汇超亿美元,2002年出口创汇达3.7亿美元。但由于出口退税指标等因素的影响,退税额严重不足,企业面临出口困境。 无独有偶。今年广东出口退税指标紧缺状况加剧,新增出口退税缺口达200亿元。为缓解出口企业面临的资金困境,广东省政府准备将出口贴息政策的时限由现在的9个月延长到1年。 与之相关的是,商务部和海关总署新近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2年末,全国累计应退未退税额高达2477亿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隆国强预计:“按照2003年预算,出口退税指标仅比上年增长了2.4%,如果可享受退税出口增长5%,预计到2003年年底出口应退未退税总额将达到3400多亿元。” 事实上,国家财政出口退税压力背后正是众多出口企业的难处所在。业内人士分析,在出口企业看来,国家的政策调整应该更好地考虑到企业经营的压力,平均出口退税率降低,可能为财政减轻压力,但对企业来说是不够公正的。 部门利益与银行急欲脱身 早在2000年,近千亿的欠退税额就已引起政府和有关专家的注意。资料表明,从2002年开始,先后有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牵头进行调研,设计方案。但是各方案都未曾公布。2003年以来,国务院研究室、人大财经委专家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科院等“智囊”机构也纷纷赴各地调研,紧锣密鼓地研究具体方案。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由于利益不同,各种方案间自然存在着分歧。商务部和财税部门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降低出口退税率;是否用进口环节税来抵偿出口退税;是否利用发债等方式清偿欠退税等问题。”究其背后,则是各部门之间不同利益的博弈。 部门利益博弈和分割的一个侧面是,商业银行风险与日增加。 据有关部门统计,从2001年开办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以来,各商业银行已累计发放该贷款500多亿元,在地域上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且,这项贷款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继续增长。 最早开办这项业务的中国银行宁波分行的资料显示,截止到2003年4月末,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余额为35.56亿元。该行行长办公室的胡宇罡称,这项贷款增长比较快,4月末的贷款额比年初增长了6.49亿元,增长速度高达22.32%。 “我们是从2001年9月开始办理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的,很多账户托管贷款马上就到期了,而2001年的出口退税有些企业还没有排上队,这笔贷款无疑会被划到我们的不良资产里面去。”一国有大银行广东省分行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显得无可奈何。 权威人士指出: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真正的贷款债务人应该是财政,其实质是财政向银行的借款。如果这项贷款出现问题,对地区金融业的打击不可小觑。胡宇罡也建议国务院尽快关注这个问题,上半年就应出台相关政策,以免酿成更大的金融风险。 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原属流动资金贷款,最早的相关规定要求贷款期限不超过6个月,后来又改为不超过1年。但是,贷款一年期限过了之后,企业应该收到的退税款仍然没有到账,贷款无力偿还。 部门利益博弈和分割的另外一个侧面是,出口企业成为“风箱里的老鼠”,既要支付贷款利息和罚息,还要忍受资金链可能断裂的折磨,有苦难言。 广东一家外贸企业的老板接受记者采访时抱怨说:“出口越多,欠得越多。更糟糕的是,拖欠长达1到2年,银行也不愿再给企业托管贷款。固定资产切下一块一块,拿到银行做抵押,捆住了企业进行重组、出租、并购等资产经营的手脚。” 此外,“虽然通知建议,利息部分一般由各地财政贴息80%,余下的20%由企业自付,但是只有少数地方财政能够拿出钱为出口企业贴息。”“2001年的出口退税款到现在才拿到一小部分。”一家以纺织品出口为主的大型国有企业财务部的负责人对记者说。近4年来,这家企业已累计积压出口退税8亿元。“按照这种退款速度,企业的资金怎么能周转得过来? “出口代理制”呼之欲出?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一些财税部门人士坚持,退税是财政收入的减项,是对外贸企业的激励机制。而外贸部门则表示,出口产品不含间接税是一种国际惯例,征收间接税的国家要将出口产品所含的间接税退还给企业,以保证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与他国商品平等竞争。因此,出口退税不是鼓励政策而是一种中性政策。 近日,记者从浙江省有关部门获悉:国家有关部门拟将国内目前通行的以收购为主的出口方式,转为以代理为主的出口方式;同时出口退税政策也将作出重大调整,今后将不再退税给外贸公司,而直接退税给生产企业。出口经营方式及退税政策的调整尚未正式出笼,但相对于降低部分出口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或全部出口产品的退税率,它更能引起各地外贸主管部门和外贸出口企业的关注。 “我赞成推行出口代理制,这将使外贸流通企业竞争更平等,谁服务好,生产企业就找谁代理”,宁波市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总经理钟光瑞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我也赞成出口退税直接返回给企业,这有利于从源头杜绝骗退税”。 然而,多数外贸公司却对拟议中的新政策忧心忡忡。“我们这类公司将无立足之地了,”上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贸公司经理为此焦灼不安,“退税是外贸公司的利润来源,退税给生产企业,外贸公司何以生存?”他尤其担心,实行出口代理制,外贸公司多年培养积累的客户渠道和商业机密就将转移给生产企业,这无异于釜底抽薪,使外贸公司丧失生存之本。 上海兰生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上市外贸企业,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尽管如此,该公司总经办主任刘金龙对目前的状况仍深表担忧:“新政策未出台,听到风声的外商已经停止订货,开始等待观望;我们也不敢下单,因为若按新办法运行,我们需重新核算成本。” 出口退税直接返回企业,可能带来一个直接好处:生产企业出口产品增值税可以不征不退,这样既可避免烦琐的征税手续,也可使生产企业免受退税滞后之苦,有更多资金用于生产周转。 “外贸流通企业实行出口代理制是大势所趋。”获悉国家拟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大力推行代理制的消息,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温耀庆教授如是说。温认为,目前我国关于出口代理制的法律、法规不配套、不完善,也是代理制难以推行的重要原因。1994年7月1日实施的《外贸法》虽对代理制有所规定,但缺乏操作细则。“目前大多数外贸公司正在转制,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新政策的出台应慎重”,温建议,外贸公司与生产企业应走工贸结合之路,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届时推行代理制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