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官商分离”行动 423名官员面临艰难选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31日 07:45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何忠平 实习记者 李琦 成都报道 7月中旬,四川省委组织部拿出数据:该省已清理废除允许国家公务员停薪留职、留薪留职、兼职或利用8小时以外时间经商、办企业的地方文件(办法)25个,清理出“双重身份”的人员423人。 摆在这423名官员面前的问题是,必须在做官和经商之间“二选一”。 四川省此次“官商分离”行动的源头是:2003年4月27日,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在德阳市委、市政府提交的一份报告上批示,“既留任公务员,又办私营企业;既当官,又发财,后患无穷,这个口子不能开”。当时,德阳市在报告中提出:“鼓励有能力、愿下海的年轻机关干部、乡镇干部停薪留职去创办、领办一批私营、民营企业。” 5月9日,《四川党建》杂志刊登《国家公务员不能停薪留职或留薪留职办企业》的文章。5月30日,四川省委组织部向各市(州)委组织部发布了《关于严禁国家公务员经商、办企业的通知》,全省“官商分离”行动就此展开。 地方冲动 2003年3月29日至4月9日,四川省党政暨经贸合作代表团赴沿海地区学习考察,德阳市委李成云随团考察了浙江、上海、江苏等地。 4月24日,德阳拿出了那份随后获张学忠批示的报告,名为《关于贯彻落实赴沿海省市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德阳市委、市政府表示:“看了沿海,思想震动很大,坐不住,深感形势逼人。”报告中说,沿海人认为“致富就是最大的政治”、“亲商、护商、爱商”,政府提出“零障碍、低成本、高服务。” 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了6条措施来解决“德阳怎么办”,明确要“放手发动群众,支持民营、私营企业的发展”。其中关于官员下海的一条具体措施随后被省委书记张学忠“认为不妥”。 “作为一个土办法,德阳的那条措施,根子上还是为了解放思想、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四川省委组织部干部处一位官员说。 事实上,德阳的报告并非四川实施官商分离行动的唯一导火索。2003年5月下旬,南充市高坪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公开资料显示,到2002年末,高坪区人均GDP不到400美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刚过2000元。区政府一位官员透露,由于一些干部观念不新、优惠政策操作性不强、发展资金短缺,该区民营经济一直发展缓慢。 为了让民营经济成为“主角”,高坪区出台《决定》,明确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8小时以外,在区内从事生产经营,支持他们离岗、离职创办民营企业。 上述知情官员透露,《决定》规定,离岗人员3年内晋职晋级、“评优评模”、工资、奖金、福利等与在岗人员同等对待。离岗期间要求返回单位的,批准机关将妥善安排。自愿辞职的,可办理辞职手续并发给辞职费。区财政每年将安排200万元资金进行扶持。 这位官员还告诉记者,为支持高坪区民营经济发展,5个金融机构对公务员推出3万-20万元的贷款。文件发出短短5天,已有38人递交了“离职保薪”申请,并着手选择经营项目。 四川省纪委法规室副主任刘光辉曾完整地看过现已废除的高坪区《决定》,他告诉记者,高坪区在《决定》中还设置了硬性指标,要求每个单位必须下去几个人。 刘光辉说,2003年5月27日,高坪区干部职工8小时外可以做生意的消息在当地见报后,“很多公务员打电话到报社、到组织部、到我这里来询问”,对方一则惊喜,“我们也可以做生意了”;二则探询,“是不是全省都要这样搞?” 此时,离《四川党建》发表相关文章,只有半个多月的时间。 艰难探底 7月22日,四川省委组织部干部一处处长李佳说,《关于严禁国家公务员经商、办企业的通知》下发后,四川省委组织部部长魏宏收到了两封匿名电子邮件。 两位发信人都曾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他们表示,现在不愿“二选一”,理由很简单,他们那个地方经济发展落后,组织部应该鼓励他们在官从商。 李佳认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公务员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和不可估量的权力资源。这两个人纯粹是站在个人利益角度看问题,想法偏颇。 但既想当官又想从商的人,并不在少数。7月22日,遂宁市市长袁本朴向记者表示,遂宁目前还没有开展官商分离行动,原因就是有些公务员不愿“二选一”。 李佳说,目前已清理出的423个“双重身份”人员中,绝大部分是正处以下干部,其中以县政府的科级干部为最多。而已清理废除的25个地方文件,也大多出自县委、县政府一级。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也有一些“土政策”至废止之前,尚未发挥过“作用”。 2003年2月,德阳市中江县曾出台了《关于鼓励机关干部职工留职留薪从事实体经营的意见》。7月24日,中江县政府公务员管理股负责人游克应对记者说:“刚开始,有三五个人来我这里问过情况,但普遍认为有点悬,不保险,难度太大。” 中江县委组织部的一位官员说,该县干部办理“留职留薪”是有条件的。《意见》要求办理者必须承包若干亩山地,必须要养50头以上的猪或牛,才能领办或创办企业。 游克应说,“比如,我一个月工资总共才五六百块钱。要承包山地,要养牛,确实是经济实力不够。” 他说:“直到《意见》废止前,也没有人来办理过手续。” 省委组织部李佳则告诉记者,据统计,目前清理出的“双重身份”人员中,重回公务员队伍的占大多数。 但也有作出“下海”决定的人。达州渠县县委组织部一位官员告诉记者,省委组织部《通知》下达后,“目前已有四五名同志,已主动申请到企业工作,并辞去了原兼任的党政领导职责。” 这位官员透露,决定“彻底下海”的官员中,一位是原县建设局副局长,现到一天然气公司做经理;其余几位都是水电局等其他主管局的副职,“他们的平均年龄是35岁”。 这位县委组织部官员对辞职者的前景表示看好,但他同时表示:“一个县城,好公司好企业就那么几家。而政府机关也是一个不错的单位。” 副市长的四条建议 7月26日,攀枝花市副市长胡松兴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四川虽然严禁公务员经商、办企业,但我认为其中的一些问题,还是没得到很好解决”。 胡松兴表示,他将就此撰文上报张学忠书记。 胡松兴曾任职温州市组织部,1998年受浙江省委组织部门选派,到广元市对口帮扶挂职工作,2002年4月任攀枝花市政府副市长,分管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 “四川在发展民营企业上缺的是什么人才?缺的是打工仔,缺的是老板人才,缺的是创业人才。”胡松兴认为,“像四川这样一个市场经济底子不厚的西部省份,产生老板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各级各类机关的‘下海’干部。” 胡松兴表示,在西部,有较高文化素养和管理素质的人才往往附身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之中。“国有”人才是民营企业的一大人才资源库。一个重要问题是要实现“机关人才”向“市场人才”的转变。 为此,胡提出了几种转变的办法: 一、是否可允许干部自筹资金开发农业,兴办各类农业经济实体; 二、是否可采取“一次性离岗补偿”的办法,让一部分愿意走出机关的干部下海经商办企业,发展民营经济; 三、是否可根据干部级别,确定干部“一次性离岗补偿”的总数; 四、是否可实行在一定时限内停薪留职的办法,让一些干部自谋生路。 一个事实是,胡松兴上述想法的产生可能与这样一组数据有关,该市财政局一位官员透露:攀枝花市总人口为100万人,但市、区、县三级“吃财政饭”的就有1.7万人,其中市级单位的公务员就有4000多人,加上区、县,可能达1万人。 胡松兴说:“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我们准备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动员和鼓励官员该下去的就下去。” 更多“公务员带薪下海”的新闻,请查阅财经观察:公务员带薪下还是不是过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