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2003财经类杂志封面秀 > 正文
 
沙龙:上海人VS新上海人 谁是上海主流企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28日 15:43 《中国企业家》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第十二期月度沙龙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刘建强

  主办中国企业家杂志社

  协办均瑶集团

  时间2003年7月20日

  地点上海万豪虹桥大酒店

  与会嘉宾

  王佳芬 上海光明乳业集团总裁

  吴国迪 上海埃力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王均瑶 均瑶集团董事长

  卢铿 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黄辉 毕博管理咨询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

  郑永刚 杉杉集团董事长

  戴志康 上海证大投资集团董事长

  赵长甲 上海长甲医药集团总裁

  曾文祺 明基电通中国营销总部总经理

  彭剑锋 和君创业总裁

  丁玉章 上海海鼎信息工程公司董事长

  刘元隆 瑞士银行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

  黄淑华 花旗环球金融有限公司投资部副总裁

  钱建蓉 上海中锐集团董事长

  朱政平 上海盛顺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

  戴柳 上海东浩国际服务贸易有限公司总裁

  于小央 上海金苹果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田京元 炎黄在线CEO

  黄丽泰 利安达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郑鄂鑫 上海虹鑫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介生 锦丽斯集团董事长

  岑福康 上海五角场高新技术联合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侠 金鹿公务机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

  陶华强 上海宝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铁民 上海航空国际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

  罗元玲 经世集团首席营运官

  张维 大鹏创投CEO

  林凯文 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总裁

  钱金波 红蜻蜓集团董事长

  刘东华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

  牛文文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编

  上海人和他们的上海

  “我觉得中国企业家杂志来上海来晚了。”《中国企业家》刘东华社长说。这是中国企业家杂志第一次在上海举办月度沙龙。气温高达三十七八度,企业家们(多为男性)着装从简,从而暴露出男性服装的单调。截至目前,体型已不足以判断一个人与财富的关系,衣着又简单,因此一般人不会知道自己面前经过的大都是叱咤上海滩的人物。“我今天非常高兴,在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的号召下,有这么多新的朋友,老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还不知道,他作为本次沙龙主持人的资格马上就会遭到质疑。“我是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常务理事,一直奇怪为什么不在上海开沙龙。像我们这样的被称为新上海人的企业家,在上海越来越多,上海是很重要的阵地。”

  牛文文主编把上海的企业家分为三类:

  第一就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企业和上海企业家,以光明乳业王总为主;另外一个团队,非常庞大,就是这些年从周边地区,从宁波、温州到上海来的,比如我们的吴总(吴国迪)、王总(王均瑶),包括长甲集团都是这样的;第三个阵营,总部也不在上海,但是几乎经常在上海活动,坐在我旁边的苏州的曾总(曾文祺)就是典型。

  沙龙的主题由此展开:这么多的企业云集上海,上海的魅力在哪儿?上海适合什么样的企业发展?上海的企业群落有什么特点?

  沙龙一开始,问题凸现——

  上海人与新上海人:谁是上海的主流企业

  上海人之王佳芬:上海本地的企业家正在崛起

  被王均瑶尊称为“王大姐”的上海光明乳业集团总裁王佳芬首先发言。我本身是中国企业家忠实读者,每期必看,而且认真研究,关心中国企业家的发展,他们的命运。我觉得今天在上海开这样的会议,由王均瑶主持有点问题。这时候,王均瑶失手把话筒架掉到了地上:“王大姐一开口把架子都讲掉了。”王佳芬继续说:

  我觉得中国企业家杂志没有走进上海企业家的主流。前两年还有舆论说上海为什么没有企业家,现在上海经济非常繁荣,上海本地的企业家正在崛起。上海自身发展的民营企业弱了一点,但是上海在引进全国民营资本的力度上面,又是走得蛮前面,比如说王均瑶,还有埃力生。创新企业来到上海的,政府特意把当时的北京路非常好的地段让出来。我们上海是以这样一种气魄和胸怀,让更多的企业、企业家在上海发展、成长。

  上海的政府,也为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有一次副市长见到我问,你们在上海市场的份额是多少?我说大约是50,他说你超过50我就引进外资,不让你垄断市场。今天全国各地的乳品品牌都到上海来,世界品牌都到上海来,不是在温室里创造企业家。我到黑龙江和内蒙,那边的大草原,不会让人联想到竞争,但是在上海一天都停不下来,出门就是竞争。如果你不去面对,不去发展,那么你只能消亡。

  新上海人之戴志康:上海企业家群落是以浙江和江苏老板群为特征的戴志康浑身上下都充满怀疑精神,似乎随时都做好了决斗的准备。本次沙龙的活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刚才光明乳业的王总说,王均瑶先生组织这个会不合适,我认为非常合适。上海的企业家群落,就是以浙江和江苏老板群为特征的,今天在座的比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上海的文化是不培养企业家的。外资企业,包括我们外来的民营企业家都用上海职业经理人,所以上海出了很多CEO、CFO。我们这个企业1998年全部移到上海,在大上海感觉自己非常渺小,但是我逐步发现上海人总体说来不堪一击,找不到太大的竞争对手。这两年情况发生了变化,突然感觉到竞争激烈起来。上海人自己觉得很优越,看不起乡下人,反过来乡下人,温州、宁波过来的人觉得上海人太小气,所以我们提出要做新上海人,不是上海人,以示区分。上海的规矩和原则不是小企业能冲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在外面有一定的名气,积累一定的地位,才能在上海有一定的天地。上海人的生活从古到今是全国最好的,生活过得优雅,就是住阁楼,出门也比外面的人显得优雅,这是上海人的特点。所以他不愿意再冒险,所以上海今天是温州、宁波这些人的乐园。

  新上海人之王均瑶:我为什么不可以尽地主之谊?似乎戴志康给了王均瑶勇气:戴总又把话题提起来。刚才我也在想,我也是上海的企业,我感觉自己是新上海人,我为什么不可以尽地主之谊?接待外国企业的时候,政府也叫我们去,他们介绍的时候就说上海民营企业家王均瑶。我已经被纳入上海。

  第三只眼之彭剑锋:上海的企业群落特征就是以江浙企业为代表

  彭剑锋与戴志康比较相像,能够给自己的发言以理论外套。你将看到,他与戴志康紧密地站到了一起。一个旁观者(相对而言)的支持往往更具力量,新上海人的声音再次得到了强调。

  上海我来得比较多,总体感觉,上海还是有比较高的商业文明,充满底气和职业精神的大城市。但是上海人太关注细节,决策的速度很慢,所以我认为这个城市很难产生创业型企业家。但是创业型企业家要脱胎换骨,要真正参与国际竞争,就要来上海。上海不一定要出原创性的企业家,为这些企业家打工,为他们提升综合竞争力就是上海很好的定位。上海市现在说一定要转型,也要出创业型企业家,也要出原创型的产品,这个定位不好。

  上海还没有真正形成具有上海特征的企业群落,但是将来肯定是以江浙企业为特征,而不是以上海本土企业为特征,一定是像王总、郑总这样周边企业。

  新上海人之戴志康:再有5年,这个群落特征肯定会形成江浙企业家以“新上海人”的名称出现,只有5年。再有5年,这个群落特征肯定会形成。

  第三只眼之彭剑锋

  这取决于江浙企业家在上海的脱胎换骨,所以我说不能叫上海城市精神,应该是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经济的精神。

  新上海人之戴志康

  我们做了一个题目叫做〈长江边的中国〉,论述大上海(长三角)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认为再过15年左右的时间,这个区域的经济,这个地方的财富积累,应该是中国半壁江山这么一个概念。

  第三只眼之曾文祺:不要过分强调上海

  我来自台北市,我说一下我怎么理解移民问题,台北是很特殊的都市,国民党从内地带了100多万人到台湾,有很多大陆的精英,就把台北变成一个大都市,很多台湾乡下地方的精英就被吸引到台北。由于担心又会打仗,所以台湾人持续几十年到美国留学。从大陆到台北是第一次移民,台北到美国是第二次移民。等到大陆形成强势以后,又从美国回到大陆,这又形成第三次移民。台北又有一大部分人移到我们内地来,尤其是长江三角洲,是以上海为主要的根据地,这就是第四次移民。我最近观察到由于只有第一流的人才才能上海落足,所以又逼得你离开上海,到内地到处去流窜,形成第五次移民。上海不同,外面的人往里面移,很难看到上海人往外移,只能算是单向移民。我们派到上海的人不想离开上海的比较多,因为上海比较舒服,进来就走不了。

  如果上海太过分强调上海、强调浦东的话,整个上海就会变成一个单独的都市,不太容易影响整个长江三角洲。上海把国际机场一移到浦东,对我们成天要往外飞的人太不方便。如果是在虹桥,甚至于靠近苏州一带,这个机场会变成像欧洲法兰克福那样的航母,大家都必须要去。大家出入都是从上海出入,所有的人流、物流、金流、服务都从上海出入。只要上海思考这个方向,以它的地理位置和人文色彩,一定会变成这样的角色,只是现在方向有点模糊。

  朱政平:说上海人的定位就是高级打工,有点儿过火

  看得出来,朱政平很激动。也许他本来不想说,但是最终还是不吐不快: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很震撼。刚才有很多的前辈、大老板说过一个话,把上海人定位在服务这个概念上面,我们不可能认同。

  上海同样可以出非常非常优秀的民营企业家,而且我认为上海民营企业家的特点是比较低调,并不是说没有大老板,这是我对上海老板的感觉。我们有很多大企业家没有来。上海老板真的是比较低调。戴志康说他1997年、1998年来的时候觉得没有对手,没有对手是因为什么?上海的开放节奏比较慢,作为国际化都市,中央掌控比较厉害,机会少一点儿,并不是说上海不可以出企业家。把上海人定位成高级打工者,职业经理,这好像对上海民营企业家有一点点过火。什么叫做企业家?戴总肯定是企业家,而我们王总也肯定是企业家。

  争论归争论,谁也不否认上海是有魅力的,对企业家(无论他在哪里)而言,上海甚至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上海:魅力与缺陷

  新上海人之卢铿:上海本身就是160多年来这个国际大都市花了不知道多少黄金打造出来的一个品牌

  卢铿人长得严肃,说话严谨,条分缕析,看来是有相当的准备。应当把这看作是对沙龙组织者和其他参与者的尊重。

  我不是上海人。我今天看到报纸上讲,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的利润,总体上有三分之一是来自上海,所以这个城市确实需要关注。

  上海为什么今天经济这么强?刚才王总(王佳芬)也讲了,上海经济结构当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投资是来自国际社会。外国人为什么喜欢来上海?上海最懂外国人,因为上海早就已经成为国际城市。

  关于上海的魅力,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上海能够容下全世界的文化,这是上海整体上的文化背景;它是国际标准的舞台,一个战场,会吸引很多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企业和企业家来到,我觉得只有在上海才能造出最好的东西;上海有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不可能有的国际金融环境;上海有非常优良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基础。当北京市正在宣传它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申办权之后要投资1800亿、后来增加成2500亿的时候,上海市每年投资2000亿已经超过了6年,今年是2300亿;它已经有相当的发展程度,社会分工已经非常好,在这个地方做事情综合成本不会比别的地方高;这个地方的人相对于其他地方的人,总体文化素质是最高的。刚才有企业家也说,这个地方的游戏规则是比较正常的,不需要太多的喝酒,送礼,搞黑金交易;它有足够的吸引力。上海本身就是160多年来这个国际大都市花了不知道多少黄金打造出来的一个品牌;上海政府总体上非常强势,非常聪明,也比较廉洁。”

  卢铿10年前把家搬到上海,对上海人有细致的观察。他认为上海人聪明,精明,做事认真,有专业精神。同时,上海人务实,讲信用。缺点是“上海人的优越感还是在骨子里,让外地人感到不舒服。比较保守,缺乏冒险精神”。

  新上海人之黄辉:在高增长的经济里面,需要务实精神

  我们是两年前来到上海的。在给美国总部的报告里,我说明把大中国区的总部放在上海的理由:长江三角洲的总人口大概就是日本的人口,长江三角洲当时平均GDP应该是300美金左右,根据这样的速度发展20年就相当于日本的经济,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潜在市场。

  如果我们把跨国公司定义为在国外产生的价值、营业总收入超过整个公司营业总收入的一半的企业,用这个标准衡量每个企业的全球化,美国企业没有几家,包括我们今天知道的通用,60%业务还是在美国。而日本很多企业在国外的营业总收入,都超过50%,因为他们务实,精打细算。

  我感觉特别突出的一点就是上海的务实精神(这时候王佳芬猫腰走到速记小姐跟前,对她的神奇双手表示无声的惊叹)。我们所说的原创性的思维,在经济低增长期能起很大的作用,但是在高增长时,需要的是真正能够稳健务实发展的企业。目前中国的经济还是高增长,所以关键就是务实,能够真正把技术、管理落实到位。所以我非常认同上海市企业的精神。

  新上海人之郑永刚:你不要对上海有什么要求

  我来到这里4年多,总资产翻了两翻,领域也从服装扩展到高科技和金融。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发展?上海这个地方其实就是培育大企业的乐园,就是大企业家的乐园。你不要对上海有什么要求,关键是你自己怎么定位,这很重要。要是做中小企业你不要来上海,因为上海这个地方运营成本特别高。

  一个成功者对环境的宽容可以无限大。郑永刚最关心的还是自己正在做的一个项目,对它的介绍占了他发言的2/3。

  第三只眼之彭剑锋:上海很舒服,但是不爽

  彭剑锋认为上海人充满理性,职业水准比较高:

  但是我觉得上海缺少激情,缺少冲动,小资情调,没有野性。在这里很舒服,但是不爽。我总觉得这种优雅生活来得很虚伪。另外,和上海人很少有私交。我觉得跟上海有距离感。

  新上海人之吴国迪:离开上海,我可能很快就完了

  吴国迪的宁波普通话比较难懂,会场一角速记的小姑娘眉头紧皱。“中国企业家杂志我几乎每期都看。”吴国迪说。由于王佳芬表白在先,有人就笑。“成功的企业家都看我们的杂志。”刘社长见缝插针。

  我来上海时间不是很长,1995年过来。落脚到现在,我在上海有130亿的净资产,说明我走的路很对。我不是说宁波不好,但是我要做得更大,离开上海,可能很快就完了。我到2005年要成为全球同行业最大的公司。为什么在上海能够发展?我认为关键是上海的游戏规则比较规范。

  新上海人之杨介生:知识在这个地方是最强悍的力量杨介生和王均瑶是温州同乡,担任温州商会会长。

  我来上海比较早,是80年代初。有人采访我,说你来以后上海是不是歧视你,我说歧视是一种促进,也是一种发展,没有农村来的城市不歧视的,巴黎也是这样。知识在这个地方是最强悍的力量,你只要有知识,上海是服气的。有人说中国最能听懂外国话的就是上海,他的意思是上海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最好。20多年来,我觉得上海现在这个环境确实能够让人在这里干事业。

  新上海人之赵长甲:上海是做事的地方

  我1997年过来的。上海的生存环境比较好,竞争相对规范;这里政企关系是一种供求关系。我认为上海还是做事的地方,是一个能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城市。

  结束语:中国媒体之“新上海人”

  “我觉得中国企业家杂志来上海来晚了。”对沙龙做了总结发言之后,刘东华说。

  媒体在上海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上海很少有影响全国的媒体,全国的媒体,那些做得很成功的媒体,也很少在上海有巨大影响力,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如果我们也像吴总、均瑶他们那样,有雄心壮志,我们就也能在媒体领域做一个“新上海人”,在座的各位企业家朋友,当然还有很多今天没有来的,就是我们的坚强后盾。

  (详见《中国企业家》杂志第8期)





     免费注册上网开店啦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订阅新浪体育新闻,送你皇马球票让你亲历五大球星风采
  新浪邮箱雄踞市场第一 真诚回馈用户全面扩容
  新概念英语 口语 出国考试 考研暑期限时优惠
  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境界,亲密接触,激烈搏杀,包你爽上“天堂”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Esprit 皇马 小灵通
 
手机号
密 码
索取密码
猜龙马之战输赢
猜皇马净胜球
猜哪位球星进球

每竞猜一项收费2元,猜中抽奖。奖品全部由中国移动动感地带倾情奉送,包括500元电话充值卡、周杰伦签名CD……


企 业 服 务


新浪推出"有声"黄页
青岛网上招商会招商
国际商情尽在大买家
新浪企业邮箱—免费喽
搜索引擎沟通无限
与新浪结盟共享收益


分 类 信 息
:全国名牌高校招生
   新浪分类全新改版
   夏季旅游-心的承诺
 国医治皮肤三大顽症
 京腔京韵京商京息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