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遇挑战 供应增长严重偏离GDP增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26日 11:52 《财经时报》 | |||||
天则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论坛”上出现了群情激昂的场面,一些貌似非常基础又很难准确回答的问题被集中提了出来。不回答这些问题,央行下一步的货币政策的走向将面临重大挑战 本报记者 定军 编辑提示货币政策的动向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增速,也决定着资本市场的走向。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淡出,人们对货币政策的走向异常敏感。去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就已显得比以往更为积极,今年初,中央银行更将今年M1、M2的增长目标从去年的13%调升至16%,这都显现了货币政策缓缓趋向积极的一种态度 但是一年来,央行对于实现这一预定目标显得力不从心。什么原因造成货币与贷款投放大幅度增加?现在是否需要采取适度收紧的措施?如何判断现实经济是冷是热?怎样做才能平衡外有人民币升值压力?怎样才能既防通缩回归又不至于导致恶性通胀?中国使用市场化手段执行货币政策——也是周小川上任以来反复权衡的难题。 学术观点见仁见智司空见惯,但对于目前央行货币政策产生如此大的意见分歧,还是少有的事情。 7月20日,天则经济研究所举行的宏观经济论坛上,出现了经济学家群情激昂的场面,少数学者直指央行货币政策的错误,甚至出现侮辱性的言辞。 专家透露,对通过怎样的手段稳定人民币币值、中国经济目前是冷是热、是否应该收缩信贷等一系列问题,央行内部意见也不一致。 一些貌似非常基础又很难准确回答的问题被非常集中地提了出来。不回答这些问题,央行下一步的货币政策的走向将面临重大挑战。 不断加大的缺口 “世界上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搞不清GDP增长率与货币供应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因为货币供应加快,GDP增长率会有相应的提高,同时还可能伴随着一定的通货膨胀;但当GDP增长变慢而货币供应加快时,却不一定会出现通货膨胀。这主要因为中国还是一个处在转型期的经济体。”百富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接受《财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过去有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一般等于GDP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总和。但是,在中国这个公式基本是失效的。一直以来,中国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远大于GDP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比如今年第一季度,央行报告明确指出: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幅高出同期GDP增速(9.9%)加上居民消费物价涨幅(0.5%)之和8.1个百分点。 经济学博士、建设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部的武剑指出,出现这么大一个缺口,主要是货币流转速度造成的。目前全球货币流转速度越来越慢,而中国还受到至少5000亿~6000亿元不良贷款的影响。新投放的货币以转贷(旧贷款转为新贷款)或展期(延缓贷款)的形式掩饰坏账,降低了货币流转速度,同时导致货币传导机制受到影响。 根据武剑统计,这个缺口已经从两年前的5%左右上升到现在的10%左右。据国家统计局和央行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M2同比增长达20%以上,大于GDP增长率(8.2%)与通货膨胀率(0.6%)之和11个百分点。 主流是否健康合理 与武剑不同,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研究员范剑平认为,上半年货币供应较快,主流是健康的、合理的。因为从2002年8月以来,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启动,贷款需求增加。今年上半年GDP增长达8.2%,没有过多地受到伊拉克战争和SARS的影响,应该说与货币供应所发挥的作用有关系。 范剑平说,商业银行吸收了太多的存款,为了要消除存差,必须增加贷款,这也是货币供应增加的原因。并且商业银行机制也出现了变化,过去的惜贷现象有所改善。 但在范剑平看来,重要的是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今年外汇储备增加600多亿美元,其中200多亿美元居然不知来路。这200多亿美元很可能是国际游资,将迫使人民币货币供应超常增长约2000亿元。 范剑平的模型研究发现,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欲与GDP的潜在增长率相适应,一般来讲,广义和狭义货币年增长率应在18%左右,信贷规模增长也应在18%左右为合适。 2003年上半年,货币供应增长率高于年初18%的预定目标2个百分点(截止到6月,广义货币、狭义货币余额分别增20.82%和20.24%);与此同时,新增贷款达到1.78万亿元,已接近2002年全年新增1.85万亿元的水平。尽管中央银行官员重申不会因上半年贷款激增而改变年初确定的调控目标,但下半年货币政策究竟该如何走向,仍需尽快定夺。 范剑平认为,下半年货币投放央行仍需维持较高水平。 货币供应与物价背离? 引起各方关注的另外一点是,上半年M1、M2的增速均达20%以上,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只增长了0.6%。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CPI低于1%以下视为通货紧缩的表现,所以,中国实际上可能没有摆脱通缩的压力。 据国家统计局对6000家企业经理的调查,90%的人认为,水、电、钢材等的价格会上涨,但70%的人认为,本企业所产商品价格不会调整,利润向国有大企业和垄断企业集中,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市场竞争将加剧。 范剑平认为,目前的通缩压力大于通胀压力,总体上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陈平研究员认为,目前除了房地产、钢材、石油等价格在涨,其他的农业、工业,甚至家电领域价格指数都是负增长,现在是通货紧缩,而不是通货膨胀。 但对此学者们观点也不尽一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王召对媒体说,中国面临通胀压力。武剑也认为,看是否通胀,应该看PPI,即工业品价格指数。今年前3个月该指数上升3~4个百分点,说明前期的经济趋热指标已经出现了。SARS出现后,该指标在二季度下降成2%;三季度如果货币政策不调,存在出现较大的通胀的危险。 武剑认为,如果货币继续现在的投放速度,两个季度后肯定会出现通货膨胀,因为货币大量投放的效果会滞后显现。 经济是否过热 央行6月13日收缩房地产信贷的政策,也导致了关于“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 世界银行认为,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应在9%以上。天则、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也持类似观点。国家信息中心则认为在8.5%左右。不过,国家统计局有研究发现,中国可以在2000年~2010年的10年之间,持续支持的合适增长率为6%。但该增长率是否与潜在增长率一致,尚不得知。 学界也有观点认为,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应为6%。按此观点,中国目前已经是经济太热了。央行应当适时收缩信贷投放。 陈平教授认为,需要有调查的指标来说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百富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却将问题指向央行的货币政策。 他说,中国面临着货币化过程,这之中有商品货币化(如消费品货币化)和资源货币化(如土地竞价拍卖)。所以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货币需求相当大,而GDP的实际增长水平可能被低估。 钱到哪里去 但无论如何,央行必须对货币供应量的各个指标进行综合监视。陈兴动指出:“中国这么大规模地投放货币,却没有造成通货膨胀,这只能说明钱没有到它该去的地方。” 陈平教授则认为,货币投放增长率等于物价上涨率与GDP增长率之和,这是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理论,现在早已不用了——即便用它,到底使用哪一种货币指数作为参考?认识同样存在差异。现在官方有M1到M4共计4个指标,民间则有10多个指标。 陈平介绍,美国的货币政策不是看货币发行量,而是看通胀率和利率指标;中国之所以还在看货币供应量,是因为中国的人民币利率尚未市场化。在此前提下,央行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非常有限。 美国目前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内容是: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制止通货膨胀、平衡国际收支。有趣的是,美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也已经成为中国宏观调控的4大目标;不同的是,经济增长放在就业之前。不过,就业问题事实上已成为中国经济的头号问题。 武剑认为,中国货币政策需要转型,其中,利率市场化需要加快,货币政策需要盯住物价指数,这之中可以先盯PPI,再过渡到盯住就业率(或失业率)和设备使用率。因为后者反映了开工程度,反映出经济的热度。
|